编稿:百丈河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材料前半句指出将学问过度当作外在装饰,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注重学问的实际内涵与应用,这是一种虚假的行为,没有真正发挥学问的价值;后半句表明完全依赖书本上的规则来处理事情,不考虑实际情况,是书生常见的、不切实际的怪癖,强调不能机械地运用学问。由此看出,名言批判了对待学问的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将学问仅作为炫耀的工具,流于虚假;二是将学问教条化,脱离实际。这启示我们,态度上要正确看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我提升和实际运用,要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投入到实践运用中;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不能被理论绑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写作时,开篇可提出观点,我们应正确对待学问,既不将其虚化为装饰,也不机械地依其规则断事,让学问真正服务于生活与成长。主体部分可以采用递进式,先阐述学问作为装饰的虚假性,通过列举生活中只注重学问表面,为炫耀而死记硬背知识却无法将其运用到实际中的人,说明这种行为只是自我陶醉,没有实际意义,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接着探讨完全依学问规则断事的弊端,以历史上的赵括为例,他熟读兵书,却在实战中完全按照兵书规则指挥,最终导致长平之战的惨败,说明不考虑实际情况,机械运用学问规则会带来严重后果。然后运用辩证思维剖析如何正确运用学问,强调要将学问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既要掌握学问的本质,又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结尾总结全文,呼吁人们在学问的道路上,要摒弃虚假与怪癖,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运用学问,让学问成为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立意参考:
(1)把“山顶”当路标,让“跋涉”成常态。
(2)在“一山又一山”中,遇见更完整的自己。
(3)不困于“山顶”的得失,享受“越山”的沿途风景。
【例文展示】
破学问之茧,绽实践之花
培根曾言:“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此语深刻揭示了学问与实践的微妙关系。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既不能将学问当作华而不实的装饰品,也不能被书本上的规则束缚手脚,而应破学问之茧,在实践中绽放智慧之花。
将学问用于装饰,是虚荣与浮躁的体现。战国时期的赵括,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连他的父亲赵奢都难不倒他。然而,在长平之战中,他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最终导致四十万赵军被秦军坑杀,其悲剧就在于他把学问仅仅当作了一种装饰,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更没有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这种虚假的学问,不仅无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人陷入困境。
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迂腐与僵化。书本上前人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情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和挑战。如果一味地遵循书本上的规则,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清朝末年,清政府闭关锁国,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拒绝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他们完全按照传统的规则来治理国家,不懂得变通和创新,最终导致落后挨打。这告诉我们,学问上的规则只是我们行动的参考,而不是束缚我们的枷锁,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那如何才能避免陷入误区,实现学问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呢?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实践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我们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知识。袁隆平院士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不仅深入钻研理论知识,还亲自下田实验,不断探索和创新。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的成功就在于他既掌握了扎实的学问,又能将学问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我们破除学问的虚假装饰,摆脱书生的怪癖,以实践为舟,以创新为帆,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让学问在实践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