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馨心
“培养创新能力,中小学时期是关键。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培养要从青少年抓起。”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组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胡卫平说。
“2025年海鲈鱼(SeaPerh)国际青少年无人系统竞技挑战赛福建选拔赛”在论坛期间同步举行。主办方供图
10月17日至20日,“2025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重要板块——“海洋科学技术工程与国防科技”人才贯通培养高峰论坛暨“海洋与国防科普创新教育年会”在福州举行。来自军事、教育、科普、装备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海洋与国防科普教育创新特色学校、机构的200多名校长及教育工作者,就海洋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规律与机制等进行了探讨。
本次活动由中国海洋学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办,海洋与国防科普研究中心、福建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组委会承办,主题为“构建大中小贯通育人生态,培育海洋科创后备人才”。
主论坛环节,胡卫平就“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培养机制”,军事专家、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马良上校就“海洋强国战略与青少年责任”,无人系统装备专家、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院长刘小峰就“如何用涉水智能系统,打开青少年科技创新大门”,科普专家、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就“如何让科学传播更加生动可感”等作了主旨报告。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胡卫平表示,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四项措施——激发内在动力、形成认知结构、培养思维能力和塑造创新人格。“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尊重规律,进行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式培养,同时要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跨学科的结合。”
马良结合五大兵种素养特征及人才需求,通过航母、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发展等案例,阐述了海洋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从加强国防意识、海洋科技兴趣抓起。
中国海洋学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马娟娟研究员作了《2025全国青少年海洋与国防科普教育工作报告》。她表示 ,委员会始终以两项工作目标为主题,一是海洋与国防大中小贯通式培养路径探索,二是促进中国青少年海洋主题国际交流。最终实现海洋国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服务。
在人才培养论坛环节,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学者及海洋与国防科普创新教育特色学校的校长、教育工作者,围绕海洋特色科技与国防课程发展、人才培养、资源保障等展开研讨。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李正福博士认为,海洋科学技术工程与国防科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教育资源开发、教学方式改进,探索从小学到大学一贯制不间断培养的机制和模式。
论坛期间,发布了“2026SeaPerch(海鲈鱼)国际青少年无人系统竞技挑战赛”水下项目赛事安排。该赛事被誉为中小学水下无人系统的“奥林匹克”,我国青少年组成的5支代表队今年赴美参加了全球总决赛,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其中,北京八一学校代表队获初中组总成绩全球第六,北京第三十五中学高中组单项成绩获全球第五。
此外,2025年度海洋与国防科普教育创新实验区、实验学校发布并公示。据介绍,通过实验区、校实践落地,将探索科学教育实施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
活动期间,专家及师生代表还登上军舰进行了参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