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盐阜消息:前几天有个家长问我:“王老师,我听人说盐城以前有五所大学,现在这些学校都咋样了呀?” 说实话,这问题一下把我问住了。但细想下来,这背后其实藏着盐城高等教育的一段挺曲折的往事 —— 上世纪50年代初,咱这儿确实一下子冒出来五所高校,可后来赶上全国院系大调整,这五所学校的命运就彻底不一样了,说起来就跟一部 “院校沉浮记” 似的。

四所学校的 “逆袭路”:停办了还能站起来,越办越好
这四所学校的经历,真能算教育界的 “东山再起” 典范,就算停办了,教育的 “火种” 也没灭,最后都长成了 “参天大树”。
先说苏北文化教育学院,后来也叫盐城教育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的时候,这学校暂时停办了,但搞师范教育的底子没断,后来就成了现在盐城师范学院的重要源头。大伙儿可别小看这份传承,当年师范类院校可是 “香饽饽”,专门给地方培养老师的,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基础,现在的盐城师范学院才有这么厚的办学底蕴。

还有一所更曲折的,就是苏北盐城工业专科学校。当年停办之后,搞工业教育的扎实底子留了下来,慢慢发展着,最后就变成了现在的盐城工学院。现在这学校在江苏的工科院校里口碑还不错,你看,这就知道当年打下的工业教育基础多扎实了,不然也走不到今天。
剩下的两所就更有意思了,虽然曾经降格成中专,但好歹把 “根” 保住了:原来的农业学校,现在变成了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原来的医士学校,现在成了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别看它们是高职院校,现在的高职教育早不是以前那样了,好多专业的就业率比一些本科院校还高呢,实用性特别强,找工作也吃香。


第五所高校:成了 “教育悬案”,找不着踪迹了
最让人好奇的是那第五所学校,直接 “销声匿迹” 了,就像被历史埋起来的谜题一样,真相到现在都没搞清楚。
根据地方上的文史资料记载,最大的可能是一所搞财经的学校,要么叫 “苏北盐城财经学校”,要么叫 “苏北盐城商业学校”。但问题是,1952 年院系调整的时候,财经类院校是重点 “整合对象”,好多都被合并到南京、上海的大学去了。这就跟搬家似的,行李被分到不同的卡车上,有的拉去南京,有的拉去上海,原来的 “家” 自然就空了。档案资料也一样,大概率跟着转到省里或者中央的部门了,咱盐城本地反而没留下多少记录。

还有一种说法,说这第五所可能是苏北行政区干部学校。这类学校主要是搞短期培训的,虽说教学水平不差,但性质更像 “党校”,严格来说不算普通高等院校,所以这个说法也有争议,不算靠谱。
说实话,要查清楚这所学校的事儿,比辨别 “野鸡大学” 还难。为啥这么说呢?有四个原因:第一,时间太久了,都 70 多年了,当年见过这所学校的人基本都不在了,想找亲历者打听都没处找,能留下来的口头资料少得可怜;第二,档案太分散,当年院系调整涉及好多部门,教育部、财政部、商业部都可能有相关资料,要把这些资料全找齐,简直比登天还难;第三,当年的 “高校” 概念和现在不一样,有些培训机构也叫 “学院”,很容易跟正规高校弄混;第四,有些学校存在的时间太短,可能就办了一两年就撤了,本来留下的痕迹就少,现在想找更难了。

从这段历史里学择校:别光看名字好听,有底蕴才靠谱
其实这桩 “教育悬案”,也给现在给孩子选学校的家长提了个醒:选学校可别光看名字好不好听,关键得看这学校有没有底蕴、实力怎么样。
你看现在有些民办学校,名字起得特别唬人,什么 “国际学院”“科技大学”,听着挺厉害,可实际上办学历史可能就几年,老师也没多少有经验的。这类学校虽说不是 “野鸡大学”,但真要论含金量,确实不高。反过来,像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这样有深厚历史的学校,虽说名气不如那些 985、211,但教学质量稳定,毕业生找工作也靠谱,这就是底蕴的好处。

我给大伙儿支几个择校的小妙招,特别实用:1.查备案:先上教育部官网查一查,看看这学校有没有正规备案,这是最权威的办法,能直接排除不靠谱的;2.看校史:多了解了解学校的历史,一般来说,办学时间越长的学校,积累越厚,也越靠谱;3.查数据:看看学校近几年的就业率,还有毕业生都去了哪些单位,再了解下老师队伍怎么样,有没有真本事、学术水平高不高;4.看特色:知道学校的王牌专业是什么,有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跟孩子的需求能不能对上。
其实盐城这五所高校的故事也说明,教育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学校能在历史变化中重新站起来,变得更厉害;有些学校就只能变成记忆里的一个符号。但不管怎么样,真正的教育精神总会以别的形式延续下去。
所以家长们给孩子选学校的时候,别只盯着名气和排名,多花点时间了解下学校的历史传承和办学特色。毕竟,一所有故事、有底蕴的学校,肯定比一所只会靠宣传包装的学校更值得信赖,孩子去了也能学到真东西。
上一篇:2025南京好的留学机构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