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作文听老梁,高考一定强!

【写作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总书记
当“高山流水”的意境在虚实光影中流转,观众不仅看到一个古老传说的再现,更触摸到人类对精神共鸣的永恒追寻。这曲跨越两千多年的和鸣,既是传统的新生,亦是未来的序章。
——《论甘行尔〈钟子期听琴〉的古典重构与当代启示》
古人的……智慧早已深植华夏血脉……你准备好接棒这份古老而鲜活的激情了吗?
——语言文字运用材料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观察你家乡的传统文化物件、技艺或习俗,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记忆与情感,思考自我在传承家乡文化中可以扮演的角色,给《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期刊写一封信,谈谈你的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都围绕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总书记的话强调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 这是从宏观层面提出的要求,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第二则材料通过“高山流水”的例子,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新生与发展,说明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过去,还能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则材料则以提问的方式,激发我们对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综合来看,这些材料提醒我们要关注家乡的传统文化,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它们。在传承家乡文化时,我们既要尊重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保留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比如一些传统技艺,若只是原封不动地保留,可能会因不适应现代市场需求而逐渐消失;但如果过度创新,又可能失去其文化内核。所以需要在保护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冲击,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如通过互联网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家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写作时,首先,在信的开头表达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期刊的敬意和对探讨家乡文化传承话题的期待。接着描述家乡的一种具体的传统文化物件、技艺或习俗,如家乡的剪纸艺术、传统戏曲等,详细介绍其特点和背后的故事,展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然后分析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现状,是发展良好还是面临传承困境。
结合前面提到的材料,思考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提出自己对于传承家乡文化的看法和建议。可以从政府、社会、个人等多个层面进行阐述,尤其强调个人在传承中的角色,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传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家乡文化。最后,在信的结尾表达对家乡文化传承的信心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

【范文分享】
接棒黎锦,织梦自贸港
尊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期刊编辑: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海南的高三学生。阅读了贵刊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诸多探讨,再结合总书记“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教诲与“高山流水”觅得知音的当代启示,我深受触动。今日提笔,想结合家乡的黎族织锦,谈谈一名青年学子对文化传承的浅见。
我的家乡海南,不仅是中国最年轻的自由贸易港,更是一片承载着黎苗同胞千年智慧的沃土。其中,黎族织锦,尤其是“黎锦双面绣”,以其技艺的精巧与纹样的神秘,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记忆里,外婆的织机声是我童年的背景乐。她手执竹梭,在经纬线间灵活穿梭,古老的“人形纹”、“蛙纹”便在她手中渐次绽放。外婆说,这些纹样是黎族的“无字史书”,记录着祖先渡海而来的传说、狩猎耕织的生活与对自然的崇拜。那一针一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记忆与情感的载体。
然而,这门古老的技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掌握核心双面绣技艺的老人日渐稀少;另一方面,像我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大多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所吸引,认为学习织锦“耗时久、收益慢”,导致传承出现断层。这正印证了材料中所揭示的困境:若仅将其作为博物馆的标本原封不动地保存,其生命力终将难以维系。
但“高山流水”的现代演绎给了我启示:真正的传承,并非僵化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对话。作为新时代的海南青年,在自贸港建设面向世界的窗口时,我思考自己应扮演这样的角色:
首先,我愿做一名“转译者”,为古老纹样注入现代灵魂。我注意到,一些本土设计师将黎锦的“甘工鸟”纹样提炼出来,应用于时尚服饰与文创产品,大受欢迎。这启发我,我们可以利用所学,通过短视频、动漫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这些神秘纹样制作“数字档案”和“故事绘本”,让沉睡的符号“活”起来,与世界对话。
其次,我愿做一名“播种者”,在日常生活中延续文化薪火。传承未必需要人人都成为大师。我可以从身边做起,在班级文化角展示黎锦纹样,向同学们讲解其背后的故事;或建议家乡在旅游推广中,增设青少年织锦体验环节。当更多年轻的灵魂被其魅力感染,文化的根脉便能在新一代心中扎下。
编辑老师,总书记的嘱托是责任,“高山流水”的共鸣是方法。对于我们青年一代而言,接棒这份“古老而鲜活的激情”,意味着既要心怀对历史的敬畏,深入理解黎锦的文化内核;也要手握创新的工具,勇敢地为其开辟面向未来的航道。我相信,当黎锦的“经纬”能够织入自贸港的多元图景时,它便不仅是对历史的回答,更是我们献给未来的、独一无二的文化自信。
此致
敬礼!
一名海南高三学生
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