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培训特邀来自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3位行业专家和高级社会工作师、北京市政协委员、通州区政协常委、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副会长、区基层治理首席专家汪碧刚教授专题授课,以小班化、案例式、场景化、督导式的教学模式,陪伴助力、强基赋能,让学员带着问题来、领着思路走,为打造一支在地化、职业化、专业化、高素质的“暖心社工”尖兵队伍注入强劲动能。

01
“三个一”为培训定调
此次培训以“三个一”为基调:
“一张蓝图”——把街道“1275”社会工作模式放到副中心“11311”工作体系的大棋局中落子,让每一次上门服务、每一次楼门议事都成为“创新、善治、幸福、活力”四个临河里建设的生动注脚;
“一把标尺”——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用服务精度丈量治理温度,用治理温度检验培训深度;
“一股韧劲”——全体学员要珍惜与行业专家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把培训收获转化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服务居民的“暖心招”,在比学赶帮超中争当服务能手、暖心标兵和治理先锋。
各社区还需将“冲锋号”延续到楼门、延伸到网格,形成“书记带头、社工跟进、居民响应”的链式效应,真正让“临河邻里汇”“邻里一家亲”从口号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场景。
02
专家领航“沉浸式”淬炼
四位专家从高级社会工作师的成长路径、备考心法、成果产出和服务领域等多重维度,为学员带来系统深入的赋能指导。



首位专家结合个人经历分享了高级社会工作师的“成长密码”,以“接诉即办”为蓝本,拆解“个案-小组-社区”跃升路径,通过现场示范手把手教学员如何将群众的“投诉清单”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成绩单”。
第二位专家详细拆解了高级社会工作师从笔试到面试的备考全过程。在“复习备考”环节,深入讲解如何构建“政策依据+理论框架+本土案例”的论述逻辑;针对“面试评审”,通过情景模拟还原高级社工师评审场景,讲好让评委动容、让群众暖心的服务故事。
第三位专家围绕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产出——案例撰写与成果凝练,从如何挖掘典型案例、如何确立服务立意,系统阐述了优秀案例的撰写框架和评判标准,指导学员如何将日常服务提升为具有专业性、创新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
区基层治理首席专家汪碧刚教授聚焦“暖心社工”助力基层治理,以“服务是最好的基层治理”为主题,以“一核多元、融合共治”为主线,用深厚的学术积淀、鲜活的基层案例、翔实的数据对比,系统阐释了“服务是基层治理的灵魂”。
03
实战导向促培训成果“生根”
为确保培训成果有效转化,推动社会治理“大理论”在基层社区“小场景”落地生根,培训期间,临河里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同步启动“副中心有我·暖心社工在行动”服务计划。
该计划统筹项目资金,支持暖心社工服务队结合街道实际、社区特点和居民需求,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专业方法和服务技巧,自主选题、自主策划,在专业督导支持下,实施开展系列暖心服务。

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在京985、211双一流高校、行业头部社会组织对接,引入专家外脑和专业力量,发挥“高校师生+专业社工+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居民代表/楼门长”多元主体合作与协商共治机制,发挥项目承接机构在专业规划、资源整合、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优势,联动多元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健全督导体系,全方位赋能,陪伴式成长,提高暖心社工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群众认可、特色鲜明的“临河而居·邻里共治”暖心社工示范服务品牌。

在项目执行周期内,暖心社工服务队深入街道辖区商圈、产业园区和“净水园-铭悦园-砖厂南里-华锦园”四大片区,围绕“一老一小、一新一困”群体,从政策梳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质性访谈、问需问计到服务设计,全面掌握了辖区“两企三新”主体结构特征和服务需求,提出社会工作关爱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打造“社工+党建+产业”融合服务的可行路径。


共计开展个案帮扶5个、小组工作3个、社区活动10场和社会倡导2场,开展近80小时的专业督导,产出“暖心社工”示范服务项目指导手册、调研报告、典型服务案例等成果。

为推动“培训-督导-服务”无缝衔接,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探索建立“每日打卡、每周复盘、每月拉练”闭环机制,培训学员每晚在微信群上传当天的“服务纪要”和活动照片,督导老师即时点评、即时指导;每周开展一次线上督导;每月组织一次“案例沙龙”,真正做到“学员成长看得见、群众感受摸得着”。

04
将学习热度转化为服务温度
培训收官时,临河里街道提出“三个再”要求:
“再出发”——把四期培训所学带回社区,围绕“每月一题”列出“服务清单”,用“点餐式”理念精准对接居民需求;
“再创新”——紧密围绕区委“11311”工作体系,聚焦“全面提升”工作总基调,持续深耕街道“1275”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形成更多“临河邻里汇”“楼门议事会”“小哥加油站”等临河里特色服务;
“再提升”——以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为契机,练就“政策一口清、理论一张网、案例一条线”的真功夫,让“临河而居·邻里共治”的暖心社工示范服务成为副中心基层治理的“金字招牌”。
北京青年报副中心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