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她”时代:为什么女性在国际教育中更主动?|一读·研选
开心田螺
2025-10-31 20:33:38
0

编者按: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出国留学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我们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许多西方国家,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选择出国学习。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为什么女性在出国学习的道路上表现得更为积极?这是否与“男性更爱冒险”的传统认知相悖?这些问题不仅关乎教育公平,也影响着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平衡。来自德国高等教育研究与科学研究中心(DZHW)的Fine Cordua与Nicolai Netz联手发表在期刊《Higher Education》上的论文 《Why do women more often intend to study abroad than men?》,正是围绕女性比男性更常表达出国留学的意愿这一现象,探究其背后的成因。

01

研究缘起:揭开“女性留学意愿更强”之谜

在传统印象中,男性似乎更具外向性、更冒险,或更倾向于跨文化的职业发展,然而多项研究数据显示, 女性在出国留学的意愿与参与率上,反而普遍高于男性根据2010年德国毕业生调查数据,25%的女性大一新生明确表示有留学意向,而男性这一比例仅为20%。这种性别差异并非偶然,而是与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特定兴趣、能力和职业预期密切相关。这一“反直觉”的现象,在美国、德国、荷兰等地都有明确体现。Cordua与Netz认为,尽管已有一些关于社会背景对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但针对“性别差异”的系统性解释仍显不足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差异?

02

理论框架

文章基于社会角色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新家庭经济学和统计歧视理论构建理论框架

社会角色理论(Social Role Theory)Eagly 提出的理论认为, 社会对男女 “男主外女主内” 的期待,塑造了不同的兴趣方向。例如,女性更易被引导至语言、文化等 “柔性” 领域,而这些领域天然与留学需求契合。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指出 性别认同一旦形成,个体就会主动选择 “符合性别角色” 的活动。比如女生更倾向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男生则可能更关注体育、科技类竞赛。

新家庭经济学(New Home Economics)指出传统家庭分工中,男性被默认为 “养家者”,需尽早进入职场积累经验;女性则被期待具备 “灵活性”,这使得她们对留学的时间成本更不敏感。

统计歧视理论(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 Theory)认为由于 社会普遍预期女性可能因生育中断职业,因此女性更倾向通过留学等 “额外资本” 提升竞争力,对冲潜在的职场歧视。

03

具体假设

教育表现(H1a, H1b):女性更可能选择学术型学校并取得更好成绩,从而更容易获得留学机会。

兴趣偏好(H2a-H3c):女性更倾向于选择语言和文化相关学科,积累语言能力和国际经验,提升留学意愿。

劳动力市场导向(H4a, H4b):女性对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的期望较低,因此更少担心留学时间成本。

预期歧视(H5a, H5b):女性预期因家庭中断职业的可能性更高,可能将留学视为应对职场歧视的策略。

性别与社会背景的交织性(H6a, H6b):高社会背景的女性可能因对跨文化体验的兴趣更强烈而更倾向于留学。

04

研究方法

研究基于德国的全国代表性数据—2010年德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心(DZHW)的高中毕业生调查。研究对象为德国第一学期的大学生,样本量为5408名学生。研究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和非线性效应分解方法,依次检验四大理论框架下的多个变量是否能够解释女性更高的出国留学意愿。研究设定了9个主要模型,涵盖学校表现、兴趣偏好、专业选择、劳动市场取向及职场预期歧视等多个维度,逐步解析性别差异背后的结构性成因。

05

关键发现

研究发现,女性出国留学意愿更强的最主要解释,并不是“女性更有职业危机感”,而是从早期教育阶段便已展现出的性别化兴趣与能力培养。以下为主要发现亮点:

1. 教育表现与语言优势

研究发现,女性在中学阶段更倾向于选择学术型学校(如德国的文理中学),这类学校通常提供更多的外语课程和国际交流机会。此外,女性的学业成绩普遍优于男性,这为她们申请留学项目和奖学金提供了优势。更重要的是,女性在语言学习上表现突出,她们的外语自评能力比男生高15%,更早积累海外交流经历。而且研究发现,女性选择“语言与文化”类科目的女生占比达59.26%,是男生的1.5倍。

2.兴趣领域与跨文化态度

女性对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不仅体现在中学阶段,还延续到高等教育中。她们更倾向于选择人文、艺术等与文化相关的专业,而这些领域通常更重视留学经历的价值。研究还发现,82%的女性普遍认为留学对提升语言能力和了解其他国家文化“非常有帮助”,比男生高18个百分点,这种态度进一步强化了她们的留学意向。相比之下,男性更多选择工程、技术等专业,而这些领域对留学的需求相对较低。

3. 职业市场预期与时间成本

传统性别角色观念认为,男性更倾向于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因此更关注快速进入职场。研究显示,68%的男性更担心留学可能导致的时间损失,从而影响职业发展。而女性对时间成本的担忧较低,这可能与她们对未来职业路径的灵活性预期有关。然而,有趣的是,研究并未发现女性对高收入的追求较低,这与部分理论假设不符。

4. 家庭责任与反歧视策略

女性更可能预期未来因家庭责任中断职业,这理论上可能促使她们通过留学获取额外技能以应对职场歧视。然而,研究结果却显示,这种预期反而降低了女性的留学意愿。这表明,女性并未将留学视为对抗职场歧视的策略,而是更倾向于接受传统性别角色的安排。

5.阶层与性别的“交叉影响”

研究者发现,来自高社会背景的女性出国意愿最强,主要原因不是兴趣更浓,而是她们面临的社会传统角色束缚较少,更易将留学视为“自我提升”的常规选项。而低社会背景女性虽然也有较高的语言能力和兴趣,却更易被“家庭责任”及“时间成本”等现实考量所束缚,显著降低了她们的留学可能性

06

结论与讨论

这项研究颠覆了两个固有认知:(1)女性并非因“职业危机感”而留学,而是早期教育阶段形成的兴趣和能力,自然导向了国际教育需求;(2)性别差异不是个体选择的结果,而是教育资源分配、家庭分工、社会期待等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研究者发现女性更倾向于出国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她们在早期生活中形成的性别特定兴趣偏好,以及她们在学校期间获得的相关技能(如语言技能)。此外, 女性在学校和高等教育中的表现也对她们的出国学习意图产生了积极影响。尽管如此,女性对劳动市场的关注较低,并不完全解释她们为何更倾向于出国学习。相反, 女性对家庭责任的预期阻碍了她们的出国学习意图,尤其是来自低社会背景的女性。

因此,影响女性的留学倾向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社会角色、教育经历和职业预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项研究提醒我们,性别平等不仅关乎机会均等,还需关注深层的文化和社会结构。未来,随着性别角色的进一步演变,留学领域的性别差异或许会迎来新的变化。

07

未来展望:当“她时代”遇见留学新趋势

随着性别角色观念的松动,或许未来会有更多变化:

其一:当男性不再被单一的“养家者”角色定义,他们可能更愿意通过留学探索多元职业路径;其二:当社会为女性提供更完善的生育支持,“家庭责任”对留学的限制将逐渐减弱;

其三:而那些兼具兴趣、能力与资源的女性,将继续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绽放光彩。

留学从来不是性别的竞赛,而是个人成长的选择。但当我们透过数据看到性别差异背后的社会剪影,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每个有梦想的人,都能跨越偏见与障碍,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生长?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际... 活动现场 10月26日下午,孙文与辛亥——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暨“口述历史与辛亥革命研究”国...
师生们的精彩留言第二部分 每每看到这些精彩的留言,就感慨有很多有才华老师其实早就看清楚了这些“专家”的嘴脸。且看专家们年复一年...
江南大学就业考研好不好?300... 当求职竞争日益激烈,一所大学的校友网络正成为比排名更关键的"隐形资产"。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是因为排...
烟台市2026年高考报名须知 山东省202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即将开始,拟参加春季高考、夏季高考的考生均需在规定时间内...
2025成都市出国留学中介有哪... 2025成都市出国留学中介有哪些公司 一、2025年成都市出国留学中介有哪些公司 计划在2025年...
多地探索 中小学春秋假到底怎么... 今年以来,多地陆续发文开始探索实施春秋假。 湖北恩施:秋假开启 中小学生可享9天假期 10月27日,...
两种文化的交织:一位中国教师的... 李彤彤和她的学生们 在靠近俄中边境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住着一位中国教师李彤彤(音)。这位黑河姑...
教育,不是修理孩子,而是修炼自... 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挺荒唐。 明明读过几十本育儿书,听过一堆专家讲座,知道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信任...
孩子偏科又“摆烂” 怎样点燃他... 孩子刚上初一,就出现偏科问题,还对数学抱着“摆烂”心态不肯学,身为家长既着急又无措,该怎样帮他走出困...
两大数学奖项同时颁给王虹!北大... 文章来源:量子位。 两项重量级数学大奖同天颁发,获奖者中都有 王虹。 国际数学界的2025塞勒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