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招季的凌晨,应届生小周还在反复修改简历,投出的52份申请里,只有3家企业发来面试邀请,其中2家在二面时问起“是否有科研或竞赛经历”,让只专注课堂学习的他哑口无言。这样的场景,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热门岗位的竞争比动辄突破1:300,企业筛简历时悄悄把“硕士学历”“项目实践经历”设为隐形门槛,不少本科生刚踏入就业市场,就被“一职难求”的现实泼了冷水。
在这样的困境下,“先靠深造提升竞争力,再闯职场”成了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而比起考研“一年备考、成败在此一举”的不确定性,保研这条“用四年积累锁定深造资格”的赛道,正逐渐成为大家眼中更稳妥的破局路径。北京邮电大学最新公布的2026届保研数据,恰恰证明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今年北邮共有1249名本科生拿到推免资格,以2022级3811名新生为基数计算,保研率高达32.8%。在“保研人”平台发布的全国高校保研梯度榜单中,北邮稳稳站在第二梯队:它虽不及北大、浙大等保研率超35%的顶尖985高校,但作为一所211院校,这个数据不仅超过了中国农业大学(32.27%)、南开大学(31.43%)等多所985高校,更在华北地区211高校中跻身第八位。

对比2025届的1177人、30.13%保研率,今年无论是名额数量还是比例都实现了明显增长,这种增长绝非偶然的政策倾斜,而是北邮学生综合实力获得高校与行业双重认可的直接体现。
毕竟,保研名额的分配从来不是“大锅饭”,高校会根据学生的专业成绩、科研能力、实践经历综合评定,北邮能持续扩大保研规模,本质上是其培养的学生,始终能达到顶尖院校对“优质生源”的期待。

要知道,北邮的推免门槛从不是“凑够绩点就能过”。在学校的推免评分体系里,专业成绩占比高100分,而竞赛、科研等实践加分的上限仅4分—— 这意味着想靠“刷竞赛数量” 弥补成绩差距几乎不可能,能拿到推免资格的,必然是专业基础扎实、且能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硬角色”。
这种对“真才实学”的极致要求,筛选出的自然是经得起顶尖院校检验的优秀学生,也让北邮的推免生在申请时,总能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具体的项目经历” 脱颖而出。

而学生能持续达到这样的高标准,背后是北邮数十年积淀的育人资源在“保驾护航”。
作为公认的“信息黄埔”,学校不仅有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一A +顶尖学科,更搭建了从课堂到科研的完整支撑体系: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里,本科生能接触到卫星通信的前沿课题,跟着导师调试信号接收设备;电子信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里,学生可以亲手搭建5G基站模型,把课本上的“调制解调原理”变成看得见的实验成果。

其实比起考研的“孤注一掷”,保研更像是一场“四年长跑”,而北邮给学生提供的,正是能跑完这场长跑的“补给站”。对于想要通过深造缓解就业焦虑的学子来说,北京邮电大学的案例或许能带来新的思考:与其在考研赛道上盲目刷题、赌一把运气,不如选择一所能提供优质资源、搭建成长阶梯的高校,用四年的踏实积淀叩开保研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