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刘道玉校长于11月7日离去,而他的离去似乎宣告那种独属于八十年代的大学精神的结束,尽管他本人其实早在1988年就被迫辞职,可当时大学里弥漫的那种追求自由和学术独立的大学精神却并未随之消失。可这个留在我们这些八十年代读大学的人记忆深处的熟悉的大学,不要说如今的很多大学生闻所未闻,就是很多年轻的大学老师也都不知道我们曾有过这样的大学。
——张生
同济大学教授
我们曾有过这样的大学
文 | 张生
那时的大学因自信而自由,大学的校门向所有人开放,进出校门不需要预约,也没人查你的身份证。
那时的大学不仅进出校门自由,就是进出课堂也自由。老师们从不点名,谁来上课谁不来上课任其自由,外系的人和校外的人都可以来听课。



那时的大学老师们上课也自由,老师们大都“身在讲台,心忧天下”,上课时总是要大家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有的老师喜欢板书,上课就不停的写黑板,下课时一身粉笔灰,有的老师喜欢坐着念教案,从头念到尾,直到下课铃响,有的老师天马行空,滔滔不绝,拿着粉笔在空中挥舞,却从来不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那时的大学没有ppt,没有学生评教,那时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不及格就是不及格,不通过就是不通过,学生不会来找老师,老师也不会来找学生,大家都知道该补考就补考,用不着多啰嗦。
那时的大学的学生学习也自由,60分万岁就是我们的口号,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就使劲学习,不感兴趣的课程考个60分过关即可。而学生和老师在一起,几乎从不谈考试的成绩,也很少谈在哪里发论文,大家在一起聊学术,谈思想,经常流连忘返。


那时的大学还没有扩招,能考上大专都是聪明而自律的学生,更不用说考上大学的人了,所以,那时大学真是名符其实的精英教育。什么叫精英教育?并不是说大学的设施有多好,而是学生的素质好,这素质就是在学习时既自由又自律,所以,那时的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都有着很强的学术自理能力,论文交给老师基本上不需要再做什么处理,而现在的学生的论文不仅错字连篇,有的学生竟然自己的毕业论文都不能认真完成,甚至学生能不能完成论文,能不能毕业,都成了老师的责任,有时让我这个曾经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那时的大学为何自由,又为何敢于让老师自由的教和学生自由的学,因为那时大学有自己的独立的学术标准,有着自己的大学的自信,而确定一个大学老师是否是真的学者是不是受人尊敬的,是看他是不是有真的思想,是不是真的关心社会的问题,是不是真的在追求真理,而不是根据课题的多少或是否重大或者发了多少篇核心期刊来判断他的学术水平和贡献。



那时的大学没有核心期刊,更没有以课题论英雄,论一个人的学问的大小。而现在的大学就是让老师们不停的发核心期刊的论文,就是不停的申请各种课题,就是不停的在各种头衔组成的学者的阶梯上攀升。这早已不是什么大学,这是已经绩效化的公司,和以学术为名展开学术生产的自动化流水线。
那是的大学是一种我们曾经有过的大学,就像曾经有过的西南联大,中央大学等民国时期的大学一样,我们所经历过的八十年代的大学,也曾是一个有着让人难忘的自由而独立的大学精神的时代,如今,这一切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曾经有过的大学精神却会不朽,而且必将在以后的岁月里被人回忆,追念和无尽的谈论。
上一篇:韩国高考开考 人数创6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