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着儿子叮当去同事家做客,没想到竟意外学到了一招育儿方法——暗示性教育。
用同事的话说:直接和娃硬碰硬,根本就不起作用!别看娃的年龄小,可实际上他们的心里很敏感,负面说教多了,娃只会更自卑、更抵触。
而暗示性的教育方法恰好相反,更像是在引导孩子!通过委婉的说辞和做法,把需要孩子做的事情告诉他,反而会让娃主动去做。

为啥暗示性教育比吼骂管用?原因来自这些方面
主要是孩子的心理感受会更舒服一些,直面的批评、吼骂就像暴风雨,让娃的内心充满恐惧和抵触。他们可能会因为害怕而暂时听话,但心里却是各种不服气,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下次还会做同样的错事。
相较而言,暗示性教育要温和很多,它能顾忌到孩子的自尊心。这个过程,让娃感受到了被尊重,父母的眼神、动作让他们觉得没有压力,自然也更愿意接受大人的建议。

再有就是,暗示性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父母在直面教育的时候,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让娃感觉特别压抑。而娃在理解暗示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琢磨、自己判断,慢慢形成自己的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说完暗示性的话语之后,千万不要拆台。

前一秒还在说“妈妈相信你能穿好衣服”,后一秒就觉得孩子做得太慢,忍不住帮他穿。这种口是心非的暗示,反而会好心办坏事,让娃觉得自己不被信任,往后不愿意再主动尝试。所以暗示之后,请一定给娃时间和耐心,别急于求成。
对了,父母还要明白:暗示不是控制,任何时候都不要变相给娃施压。
暗示的目的在于引导,而不是控制孩子做某些事情。懂教育的父母一定会尊重娃的意愿,就算是正确的事情,父母也要慢慢去引导。

暗示性教育很简单,只需四个方法就能掌握精髓
第一个:用正面语言暗示
孩子丢三落四的时候,父母别总是说“你怎么总是忘事呢?”,而是要换成“妈妈相信你下次能做好”。
简单来说就是把“你不行”换成“你能行”,正面的语言暗示有积极的作用,能让娃感受到被信任,反而更愿意去改掉之前的缺点,还能变得自信。
记住,永远不要用反话去暗示孩子,因为他们的认知根本就听不懂。暗示的语言要集体、要积极,才能让年幼的孩子听清楚自己该怎么做。

2、用行为示范暗示
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要懂礼貌”,娃可能连礼貌是什么都不明白。最好的暗示,就是遇到邻居的时候主动打招呼,让娃近距离的明白什么事礼貌。
孩子的学习能力可能不是很好,但他们的模仿能力绝对不差,他们身上很多行为习惯、说话方式都是来源于模仿。所以说,父母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暗示,大人怎么做,孩子就会跟着学。
父母要牢记:请不要再孩子面前抱怨、发脾气,这样的负面行为和语言也会在无形中起到暗示作用,让娃也变得消极。

3、用环境暗示
想让娃爱上读书,父母不用逼着他们读,而是在家里放个书架,通过环境来引导他们。
把有趣的绘本、漫画都放在孩子能拿到的书架上,顺便在旁边放个小沙发,给娃营养一个读书很舒服的氛围感。接下来的生活,父母就坐在旁边一起陪读,直到孩子能主动去读为止。
在玩读书、写作业、玩游戏的时候,父母要么保持安静,要么跟娃一起,千万不要坐在边上看电视、刷手机,不然孩子的心也会跟着跑远,无法静下来。

4、用期待暗示
很多父母看到娃总是犯错,就直接脱口而出“我对你没指望了”,这句话以后别再说了,杀伤力太强。
就算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也要对他们充满期待,万一哪天变优秀呢?父母的期待是一种特别强大的暗示,会让娃觉得自己不差,更有动力去做好某件事情。
当然,父母的期待要符合娃的能力,而不是随便期待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所有的期待要巨具体、要合体,明确的指出来,孩子会更清楚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写在最后:养娃不是硬碰硬,也不是强行灌输思想,希望父母都能明白这个道理。从现在开始用暗示的方式去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慢慢建立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