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校长如何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开心田螺
2025-11-17 09:21:15
0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一中党委书记杨华山在上高三一轮复习示范课。学校供图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生在进行拔河比赛。 学校供图

《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的出台,为破解县中发展困境提供了政策遵循。作为连接城乡教育的关键枢纽,县中承载着广大农村学生的成长希望,县中发展质量直接关系教育公平落地与乡村振兴根基。当前,许多县中面临优质生源流失、师资薄弱、资源短缺等多重困境。提升县中校长的治理能力,是县中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我们团队从2018年开始关注县域高中,7年来,实地调研了300多所县域高中,结合我们的实证研究,现就提升县中校长的治理能力提几点思考。

1 校准治理理念

重构教育价值导向

一些县中陷入发展困境的根源,主要在于治理理念的错位。长期以来,一些县中形成了对“高考升学”指标的价值依赖,高考成绩成为衡量部分县中学校和管理者产出绩效的首要标准。研究显示,2013年国内两所一流大学的县域高中生源占比仅为21.9%,这种现状加剧了部分县中“唯分数”的短视行为。当有的校长将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课程窄化、学生素养发展缺位问题便成为常态。

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评价体系。校长要牵头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促进县中多样化发展。在学生评价上,要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放在首位,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将劳动实践、艺体素养、乡土调研、心理健康等纳入成长档案,防止挤占正常休息时间和超长时间学习,坚决杜绝一味刷题等短视行为。在教师评价上,要弱化升学率权重,增加“学生能力增值幅度”“教研贡献”等指标,我们团队在调研中发现,采用该教师评价模式的县中,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在学校评价上,要强化学校特色指标,重点考量农村学生培养质量与成才率。

理念落地需立足县域实际。2020年,我们团队在福建、江西和甘肃的调研发现,52%的县域高中学生来自年收入5万元以下家庭,63%的学生父亲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父母职业为农民、工人和无业的占比50%。因此,县中校长要摒弃“模仿地市高中”的惯性思维,将办学定位与乡村振兴需求相结合,找到适合县中自身禀赋的办学模式,不要盲目推崇知名地市级高中的办学模式。如云南某县中结合学生特点,探索体育类、艺术类专业学生培养,契合县域资源开设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实现了本地化发展与高质量办学的双赢。

2 创新治理方法

防止生源流失

稳定的生源本是县中发展的源头活水。留住生源不能完全依赖行政干预,县中校长也需以治理创新提升县中的吸引力。

建立初高中衔接的有机共同体。统筹招生计划、指标到校等措施是稳生源的有效办法,而更关键的是打破学段壁垒,促进县域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有机贯通。可尝试推行“1+3”贯通培养模式,与县域初中共建“生涯体验基地”,组织初中生参与县中社团活动与实验课程,并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初中生涯导师。

发挥“错位竞争”的比较优势。由于历史原因,县中想要在与优势地市级中学的同质化竞争中取胜并不容易,多样化发展就成为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由之路。一方面,部分县中应充分利用高校招生专项计划,研究显示,扩大农村专项计划能显著提升县域学生升学机会。另一方面,县中应有自己的发展空间,给予学生最适切的教育,形成有特色、多样化的高中办学样态。校长应立足县域学生特点和资源禀赋,打造差异化的教育品牌,培育特色校本课程,为高校输送了解乡村、愿意反哺乡村的优秀学生。

重视校友文化的情感维系。调研发现,校友文化是维系毕业生感情、厚植乡土情怀的关键,不少县域学生的家长对口口相传的本地学子案例认可度高。建议校长可因地制宜建立符合本地特点和需求的校友文化,定期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分享经验,特别是用毕业生赴名校深造后反哺县域的案例增强感召力,引发“饮水思源、回馈乡土”的情感共鸣。

3 构建“引育留用”体系

破解师资队伍薄弱困境

师资薄弱是县中振兴的最大短板。一些县中存在教师缺编、教师学科结构不科学、学校生师比超标等问题。调研结果显示,待遇并不是师资流失的唯一因素,重视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发展空间、增强职业认同感也很重要。

引才要注重政策争取与情感共鸣。县中引才不能“等靠要”,校长需主动成为“政策对接者”:一是“向上”争取编制、补贴等人才政策;二是激活本土情怀,发布“返乡任教倡议书”,强调“教家乡娃、兴家乡教”的使命价值。此外,校长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等契机,召开师范类大学在读生、毕业生座谈会,增进与潜在返乡教师的情感联系。

育才要注重搭建阶梯式成长平台。青年教师成长慢是县中师资断层的重要原因。校长需构建资助培养和外部帮扶的双轨体系。通过实施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备课,成立“名师工作室”,聚焦县域教学难点攻关;探索对接区域名校,建立“跟岗研修”机制。如在东部某地,省级、市级课程基地几乎遍布所有县中,将各种教研活动放在县中已经成为教科研的常规做法,全市骨干教师中,乡村教师占比超过城镇学校教师10个百分点。

留才要注重职业尊严与人文关怀。留住教师需解决成长之需和后顾之忧。调研显示,许多县中教师面临“晋升渠道窄、待遇低于地市级高中”的双重压力。校长应推动建立保障机制,在待遇保障上,争取职称评审倾斜政策,改造教师周转房,解决教师实际困难,并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室”。实践证明,当教师感到被重视、有奔头,就能有效控制教师的流失率。

4 调动多方力量

弥补办学资源不足

县中资源短缺并非单纯“缺钱”,还体现在资源配置低效与外部链接不畅等方面。研究发现,省级统筹的专项财政经费、各级各类帮扶能显著改善县中办学条件、补齐办学短板,而校长的资源整合能力则直接决定政策落地效果。

进一步优化存量资源。资源有限更需把钱花在刀刃上,校长可建立“三步优化法”:首先开展“资源普查”,摸清设备闲置情况,比如某县中将物理实验室闲置传感器调配给生物课,实现跨学科利用;其次制定“经费优先级清单”,将经费首先投向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压缩行政开支;最后建立“使用评价制”,定期评估资源效益,取消低效项目,将资源投入到边际收益最高的项目中,重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抓住数字教育发展的机遇。

千方百计筹措增量资源。县中不是“孤岛”,校长需主动搭建资源共同体。一是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如通过“县域高中改造项目”精准申报专项,改善办学条件。二是主动对接社会资源。探索联合慈善机构设立“教育发展基金”,引导校友、乡贤捐赠,募集资金用于办学条件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教师奖励,形成有效激励。三是积极整合利用各级各类横向帮扶带来的资金投入、师资支持、教学管理等资源。校长还可以在国家示范帮扶、省内托管帮扶、省际对口帮扶以及集团化办学实践中,针对办学薄弱点积极争取资源、学习经验,不断提升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赋能等工作。

县中校长是县中生态重构的操盘手。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终究要靠校长的治理实践去贯通。唯有校长以高水平治理能力破局突围,才能让县中真正成为县域教育的高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加持久的教育力量。

(作者郭丛斌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首登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4日 第05版

作者:郭丛斌 张首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我劝你,普通家庭:不如早点把孩... 作为普通家庭,我们卷不起学区房,卷不了兴趣班,更没法卷那些我们听都没听过的贵族运动。更何况,作为普娃...
王曼昱战胜孙颖莎,成为卫冕全运... 继四年前的陕西全运会女单决赛,河北队孙颖莎与黑龙江队王曼昱又一次在全运会决赛舞台相遇。这一次,赢家是...
93名智库专家护航中小学生心理... 本报讯(记者武文娟)11月15日,北京市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成立。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咨询委...
县环卫所招聘可以“不拒博士”,... 撰稿/郭宝哲(南通理工学院学生) 编辑/柯锐 校对/张彦君 ▲资料图:县环卫所“只招博士”也可能造成...
多地中小学秋假“上线”,学生暂... 去博物馆感知历史,去乡野体验劳动,去车间工厂实践……11月12日至14日,全国多地中小学生迎来为期三...
三问教师减负:谁理解?谁之过?... 近年来,为“教师减负”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点、焦点话题,更是一个痛点、难点问题。减少主责主业之外的工作...
发烧无力喉咙痛!有班级停课!国... · 又逢换季 最近不少小伙伴 遭遇流感“袭击” 甚至有部分班级“停课” 流感高发 有地方因此停课 0...
教育部出台十条措施护航青少年心... 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施工图”——近日,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
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中国公民谨... 政知见2025-11-16 13:54:48 编辑 | 李岩 13日,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 近段...
别再用 “硬说教” 逼娃!暗示... 周末带着儿子叮当去同事家做客,没想到竟意外学到了一招育儿方法——暗示性教育。 用同事的话说:直接和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