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高铁站碰到个姑娘,拖着半人高的行李箱,怀里还抱着本翻得卷边的《教育心理学》,一问才知道跟我去同一个城市考教师编。她跟我说“其实没抱太大希望,就是想把笔试面试都走一遍”,当时我还觉得有点傻,直到自己跑了三回异地考场,从笔试写到手酸,到面试站在讲台上腿不抖,才明白——把这趟流程走到底,比“考上”这件事本身,藏着更多不白折腾的意义。
先说说笔试这关,你以为只是“做题”,其实是把知识从“死记”磨成“活用”。我第一次异地考笔试,考前半个月把本地近五年的真题刷了个遍,满以为稳了,结果拿到卷子直接懵:选择题里一半是当地教育局刚出台的“双减”实施细则,论述题让写“如何在乡村课堂融入本土非遗文化”,最后一道教学设计题给的是当地教材里的课文片段——这些我在本地备考时连见都没见过。那天走出考场,我蹲在考点门口翻手机,才发现自己光盯着“通用知识点”,压根没查过目标城市的教育动态。后来再准备,我养成了个习惯:不管考哪个地方,先去当地教育局官网扒最近半年的政策文件,找当地学校的公众号看他们的教学活动,甚至会搜当地的教育新闻,记几个真实的教学案例。第二次去邻市考笔试,碰到“劳动教育进课堂”的简答题,我因为提前查过当地学校的“田间劳动课”案例,写的时候举了具体例子,成绩出来比上次高了二十分。你看,异地笔试哪是“考知识点”,明明是逼着你跳出“舒适圈”——它让你知道,教师编不是“背熟教材就能过”,而是要懂当地的教育需求,会用灵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东西,你在本地重复刷真题永远学不会,只有真刀真枪去异地考场“摔一次”,才会彻底明白。
再到面试,这哪是“讲一节课”,是把你从“学生思维”掰成“教师思维”。我第一次面试特别搞笑,提前背了一套结构化模板,考官问“如果学生上课顶撞你怎么办”,我照着模板说“先冷静,再沟通,最后反思”,刚说完就看见主考官皱了皱眉。后来轮到试讲,我把提前备好的教案背得滚瓜烂熟,连手势都练好了,结果讲到一半,考官突然打断:“假设台下学生说没听懂这个知识点,你怎么调整?”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站在台上愣了十秒,最后结结巴巴说不出话,下来就知道肯定凉了。那回面试完,我没直接走,在候分室跟一个当地的老师聊天,她跟我说“我们招老师,不是招‘背书机器’,是要能应对课堂突发情况的人”。后来再准备面试,我不再死背模板,而是对着镜子模拟各种“突发场景”:学生走神怎么办?教具坏了怎么救场?甚至会拉着朋友当“学生”,让他们故意提刁钻的问题。第三次面试,我抽到的是小学数学“周长计算”,讲的时候有个“学生”(其实是考官扮演的)举手说“老师,圆形的周长怎么算?”,我没慌,笑着说“这个问题特别好,咱们今天先把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学明白,下节课咱们就研究圆形,你要是着急,课后可以先观察一下家里的盘子边缘”——后来考官点评说“应变能力不错,有教师范儿”。你看,异地面试最狠的地方,就是它不按你的“剧本”来,它会用各种突发情况逼你思考:如果我是这个学校的老师,我该怎么上课?怎么跟学生沟通?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才是当老师最核心的本事,而只有真的站在异地考场的讲台上,你才能被逼着练出来。
除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心态——这一路能把你从“玻璃心”磨成“抗造体质”。我第一次异地考试,笔试成绩差0.3分进面,当时正在酒店收拾行李,看到成绩的瞬间就哭了,觉得自己来回跑了一千多公里,花了住宿费、路费,最后连面试的门都没摸到,特别委屈。那时候我甚至想,以后再也不考异地编了。可后来转念一想,“反正都来了,不如再试一次”。第二次面试,我早上起晚了,打车时又遇上堵车,到考点的时候已经开始抽签,我慌慌张张跑进去,鞋子都跑掉了一只,旁边的考生帮我捡起来,还笑着说“没事,我上次也差点迟到”。那天我抽到最后一个签,从早上等到下午,饿到肚子叫,还得强打精神背教案。轮到我试讲的时候,嗓子都有点哑了,可我反而不紧张了——心想“最坏也就是没考上,至少我把该走的流程都走完了”。结果那次面试成绩居然还不错,虽然最后没上岸,但我发现自己不那么怕“失败”了。第三次考试,笔试前一天晚上我肠胃炎犯了,上吐下泻,第二天硬撑着去考试,手都有点抖,可还是咬着牙把卷子写完了。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曾经让我崩溃的事——差几分进面、迟到、生病——现在再提起来,居然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考编本来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异地考更是多了一层“不确定性”,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你学会了接受“不完美”,明白了“努力不一定有结果,但放弃就一定没机会”。这种心态,不管是以后继续考编,还是做其他工作,都能让你走得更稳。
还有个意外收获——你会更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一开始考异地编,就是抱着“只要是编制就行,在哪儿都一样”的想法,瞎报一气,哪个城市有岗位就去考。第一次去一个小县城考试,住的酒店旁边就是考点小学,早上我看到学生背着书包走在土路上,学校的围墙还是斑驳的,当时我就想“要是真考上了,我能在这里待一辈子吗?”第二次去一个地级市考,面试完跟当地的老师聊天,她说“我们这儿工资不高,但是压力小,适合过日子”,可我逛了逛当地的商场,发现连一家喜欢的书店都没有,又开始犹豫“这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直到第三次去省会城市考试,我看到考点学校的教学楼特别漂亮,走廊里挂着学生的画作,下课的时候老师跟学生笑着聊天,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我想要的不只是一个“编制”,而是一个能让我安心教书、也能让我好好生活的环境——工资不用太高,但要有成长空间;城市不用太大,但要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从那以后,我不再盲目报考,而是先查清楚目标城市的生活成本、学校环境、教育资源,再决定要不要考。这种“明确目标”的过程,比随便找个编制“凑活”重要多了——毕竟,教师这份工作要做几十年,选对地方,才能做得开心、做得长久。
最后,这一路遇到的那些温暖,也是藏在“全程”里的宝藏。我第一次异地考试,考完试找不到公交车站,站在路边看地图,一个卖烤红薯的大爷过来问我“姑娘,是不是找不着路了?”,我跟他说了目的地,他放下手里的摊子,领着我走了两条街,还跟我说“以后来这儿玩,找不到路就问我”。第二次面试候考的时候,旁边的女生看我一直在咳嗽,从包里给我递了包润喉糖,还跟我说“我上次面试前也感冒了,吃这个特别管用”。甚至还有一次,我因为没抢到返程的火车票,在考场附近的咖啡馆里发愁,老板娘知道我是来考编的,跟我说“姑娘别着急,我儿子也是考编过来的,我帮你看看有没有中转的票”。这些陌生人的善意,都是小事,却在你一个人在外打拼的时候,像小太阳一样暖着你。它会让你觉得,虽然你是“异地考生”,但并不是孤单的;虽然考编这条路很难,但总有人愿意帮你一把。这些温暖的回忆,比考试成绩更珍贵,会成为你以后坚持下去的小动力。
可能有人会说“要是最后没考上,这一路的折腾不就白费了吗?”其实真的不会。你想想,你为了笔试背的那些教育理论、政策文件,为了面试练的那些讲课技巧、沟通方法,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本事——就算没考上教师编,以后找其他工作,这些能力也能用得上。你跑过的那些城市,看过的不同风景,吃过的特色小吃,遇到的那些人,都是你独有的经历——这些经历会让你变得更开阔,更独立,也更强大。
其实异地考教师编,就像一场一个人的“闯关游戏”,笔试是第一关,面试是第二关,心态是第三关,而“走完全程”,就是通关的奖励。不管最后有没有拿到“上岸”的通关文牒,你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一个更优秀、更抗造、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自己。所以,如果你也在纠结要不要去异地考教师编,别害怕,别犹豫,收拾好行李,踏上那趟高铁——去经历,去成长,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你会发现,这一路的收获,远比“上岸”更重要。

上一篇:卓越中学举办师德师风演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