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11月24日讯(记者 何亚南)高中课堂能为“生命教育”做些什么?深圳梅沙双语学校(以下简称“梅双”)给出了独特答案——将养育课纳入高一课程体系,通过实操教学与多元视角引导,让学生在掌握养育技能的同时,深化对生命、责任与亲情的理解,为成长注入有温度的力量。

在梅双的养育课堂上,校医尚老师正带领学生围绕婴儿模型开展实操训练。换尿布时避开脐部、识别防窒息正确睡姿、烫伤应急处理、规律喂养技巧……这些关乎生命成长的基础技能,通过场景模拟与流程拆解的方式,变得直观易懂,让学生快速上手掌握。

“针对高中生群体,养育课的实操内容设计经过精心筹备。”授课老师介绍,前期筹备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与学校生物、心理科组老师开展系统教研,借助多学科视角让课程更贴合高中生认知、更具科学性;另一方面,整合校医室专业资源,反复打磨课程细节,确保内容既不枯燥又贴近生活实际。

授课老师表示,“实操内容围绕‘实用、好懂、能落地’展开,教授学生换尿布、防窒息识别、烫伤应急处理等基础且关键的技能。通过婴儿模型模拟真实场景,将每个操作流程细致拆解,让学生快速上手,真正掌握技能。设计这门课的初衷,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养护技巧,更希望他们通过实操建立生命观念,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对生育和抚养孩子产生直接体验与感性认知。”

课程带来的改变已在学生身上显现。高一5班的黄子臻同学原本认为“养育”是“养人”与“育人”的结合,且更看重育人。但上完课后,他深刻体会到养人的不易,从定期体检、接种疫苗到日常护理,每一项都烦琐且耗费心力。同时,他也开始关注孕育生命的妈妈,意识到养育不是女性独自承担的事,男性更应主动分担责任。
高一2班的王思然同学上课前觉得“养育”只是喂奶、换尿布,实操后才发现其中包含诸多未曾了解的知识,如换尿布要避开脐部、防窒息要注意睡姿等。她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了父母养育的不易。“我开始主动和父母分享心事,现在我们更像朋友,也懂得了要珍惜这份独一无二的亲情。如今我会主动关心他们,不再把他们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这个课程让我明白,成长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家人并肩同行的温暖旅程。”

谈及课程开设的长远价值,梅沙双语学校校长贺海龙表示,教育的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
贺海龙认为,在传统社会,孩子们在家庭环境中自然接触到生育和抚养场景,形成相关认知。但在高度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与这些场景隔离,容易产生生育与自己无关的观念,甚至对生养孩子感到害怕、排斥。高中阶段是学生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学校开设养育课程并非干涉学生人生选择,而是让他们对生育、抚养不再陌生疏离,从社会责任角度进行适当引导。

据悉,目前国内系统性的高中养育课程较为少见,梅双的探索尚属起步阶段。参考国外经验,德国部分中学的模拟育儿课程要求学生照顾电子婴儿娃娃,未妥善照顾会导致娃娃持续哭泣并影响成绩,以此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与同理心。贺海龙透露,未来学校将持续完善课程内容与形式,为学生构建更全面的生命认知体系,也为应对社会人口问题贡献一份教育力量。
(本文由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