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学对公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的增长(如某些省份2024年的高考录取率达到94%),大学及其教育成为了日常讨论的话题;
另一方面,尽管大学不断制造话题,但在大多数人眼中它仍然保持着象牙塔的形象。
这为擅长捕捉“新闻”的媒体提供了素材,他们常常发布一些引人注目的消息。实际上,高等教育已成为大规模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与大学的关系更接近于雇佣关系,因此需要通过复杂的数字管理来评估教师。
同时,师生关系逐渐演变为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使得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评价,并思考如何“取悦”学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有类似经历的教师也很难深入反思这些问题。然而,关于蔡老师提到的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检查等问题,许多高校教师都有着相似的经历,愿意分享几个亲身经历或听说的小故事以供一笑。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也曾发生过与蔡老师描述类似的考试事件——督导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比例过高,要求整改。前两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当前大学教育中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本质上是失效的。
一、“代课霸总”
一次期末考试期间,监考老师当场抓住了一名作弊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程序后,原计划按学风问题处理,但该生声称自己是替考而非本人。
任课教师确认该生确实是上课的人之一,随后发现他实际上是雇用了另一名学生替其上课和考试。这位真正的大忙人A运营着一个在线咨询服务小程序,月收入数万元,所以他花费数百元雇佣其他学院的学生替他完成学业任务。
令人惊讶的是,这名代课学生不仅认真签到,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表白墙变黑市”
像很多高校一样,我校也有校内表白墙,这是一个匿名表达大学生情感和诉求的地方。然而,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周,这里却变成了买卖试卷信息、寻找替考作弊的“黑市”。
据说,一位大学语文教师伪装成学长潜入表白墙,正好遇到了向他兜售期末考试答案的学生,两人在微信上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这两个小插曲表明,利益无孔不入地侵蚀了学生群体,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考试秩序。有人可能会批评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引发年长者对自己八九十年代大学生活的回忆。
但对于00后来说,这些回忆不过是中年人怀念往昔光辉岁月的表现。不过,本文想要探讨的不仅仅是这些问题。
鲁迅曾警示我们,“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即使解决了学习态度的问题,是否就能解决学习积极性的问题呢?下面的故事或许会让你感到无力。
三、“追不上主席”
在一次私下交谈中得知,一位学院里的模范学生C对自己的大学学习产生了怀疑。原来,尽管他在去年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由于综合测评时考虑到了担任学生干部、参与社团活动等因素,最终未能获得奖学金。
对于这类专注于学术的学生,高校中存在着两极分化的评价。行政辅导员倾向于喜欢那些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学生,而专业教师则希望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取决于个人能力和意愿,还与其家庭背景有关。
例如,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通常比偏远山区或农村地区的学生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表达能力。
这种现象让我们联想到高考自主招生制度改革,初衷是为了选拔出不只是会考试的学生,但却催生了大量辅导申请的服务机构,帮助高中生申请专利、撰写论文,甚至出现高中生发表SCI论文的现象。评价机制背后反映的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最后,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教育管理部门并非毫无察觉。在中国,谈及高等教育,不仅要关注其市场化的一面,还要认识到其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或省级财政拨款。
对于文科教师而言,如果科研无法取得突破,唯一的出路就是课堂。这也是为什么在各类课堂实录书籍中,文史哲类课程最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以上只是对大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生存状态的一个简要描绘。面对如此注重“投资-回报比”的时代,为何还有人选择这条狭窄的道路?
或许正如蔡老师所仰慕的田横那样,许多人身上仍保留着未被完全驯化的古典价值光芒。
正是这份微弱的光芒,在课堂中求知若渴的眼神和心领神会的笑容间闪耀,正如毛尖老师所说,“最好的时光在于理想主义的课堂”。
上一篇:2025年蚌埠医科大学专升本
下一篇:数学试卷考哲学?题太难易伤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