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可谓是家长和学生最心意相通的地方了,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而学生们也都在自己的脑海里幻想过自己能够成为每年最闪耀的那位“状元”。
可是好大学的分数何其高,因此每年高考结束,总是欢乐的人少,忧愁人得多。
如今学生们的出路更多了,在新高考的政策出台之后,就算有些科目你真的学不懂,也可以自主选择适合的科目进行备考。
但是在此之前,为了能够在高考这场决定人生的考试中获得高分,有许多人选择了不走寻常路,既然其他科目相差不大,那么唯有在语文作文上下功夫,这样说不准就可以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从而让自己脱颖而出。
在高考“偏才”、“怪才”频出的年代,有这么一位同学,竟然将语文作文用甲骨文写就,震惊了当年的阅卷老师,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一出格之举对他的人生有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灵光一闪的念头
2009年高考结束之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了一位名叫黄蛉的考生,这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破格录取本来就是高考正常招生程序的一部分,但是这位同学是靠着一篇甲骨文作文敲开了大学的校门,这在高考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黄蛉的高考成绩不高,仅为428分,这个分数在那年的四川只能上一所还不错的专科院校,这对于立志学术理想的黄蛉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在他的理想规划中,他是可以考上一所不错的本科,然后进去学习自己所钟爱的古文字专业的。
问题就出在他的这篇甲骨文作文上,这篇黄蛉精心写下的作文只为他拿到了6分,语文作文只得了6分,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相当于就是个0分了,那么,他为什么要用甲骨文来写呢?
黄蛉与其他同学不同,别人都喜欢体育或者音乐,而他自打上中学以后,就对我们国家的古文字感兴趣,平时上课的时候他甚至都会在下面抱着甲骨文的研究资料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对于黄蛉的语文成绩有了非常大的帮助。
但是在高考前夕,黄蛉觉得自己的成绩距离自己的目标还有非常大的一段距离,他有些紧张了,因为这是他的的第二次高考,要是这次高考再度折戟,他无法面对自己的父母。
但是考试前的焦虑并没有什么积极的作用,一直到了高考第一天的语文考试,在做完前面的所有题目之后,黄蛉看着作文题目突发奇想,他认为自己可以发挥懂甲骨文的特长——写一篇甲骨文的作文。
如果是这样,应该能拿到高分吧?
阅卷老师的惊慌
高考结束之后,黄蛉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开始了自己的假期,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这个行为属于兵行险着,不成功便成仁。
而黄蛉的这篇文章也确实如他所料的,让高考语文的阅卷老师头疼了一把。
当6月21日阅卷老师批阅到黄蛉的作文时,他惊呆了,乍眼一看还以为这是一个字迹非常潦草的学生写的,正准备动笔扣掉卷面分,结果仔细一看,乖乖,这好像不是简体汉字啊。
惊慌失措的阅卷老师把黄蛉的作文迅速转移到了语文阅卷组组长李诚的手上,他看了看这张卷子之后,也不敢做出随意的处理,于是立马找了了解古文字的专家教授,请他们帮助翻译这篇文章。
甲骨文的专家拿过黄蛉的作文看了看,发现这篇文章不仅仅有甲骨文,还有金文、小篆等其他文字,顿觉这位考生应该是不俗之辈。于是,专家一边看一边翻译,最后把翻译好的作文交给了李诚。
李诚作为阅卷组组长,他决定亲自批阅这篇文章,结果拿过翻译件一看,黄蛉写的有些偏题不说,就连800字的要求都没有达到,于是按照高考的阅卷标准,给黄蛉的这篇作文打出了6分的成绩。
破格进入985四川大学
在等待高考分数的日子里,黄蛉和自己的语文老师一起估了分数,他大概能考500分左右,上个本科不是问题。
等拿到成绩,这428的分数让黄蛉瞠目结舌,6分的作文更是巨大的打击,按照语文老师的说法,平时黄蛉的作文都是在50分上下,如果加上44分,黄蛉是完全可以考上本科的。
甲骨文作文6分的消息在媒体的报道下发酵了,社会上各界人士都在讨论这篇作文,许许多多的言论围绕在黄蛉的周围,他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填报志愿的时候,黄蛉只能选择了一所专科院校填报,而随着这篇甲骨文作文新闻的热度越来越高,黄蛉受到了很多大学的关注,有学校愿意给黄蛉一个破格录取的机会。
首先是湖南大学对黄蛉进行了考核,发现黄蛉的古文字水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于是放弃了。
接下来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召集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老师对黄蛉进行了一对一的考核,发现已经问世的1000多个甲骨文中,黄蛉能够认识的就有七、八百个,完全是可塑之才。
于是,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了没上本科线的黄蛉,他也成为了川大锦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新生。
川大锦城是四川大学的独立院校,在教学这块自然不如本部,于是川大锦城学院和四川大学共同制定了一个培养计划,专门培养黄蛉,希望他能够在古文字的研究上有所建树。
四川大学又将已经退休的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崝返聘了回来,让他亲自教授黄蛉,甚至为了让黄蛉更好的学习,2年后川大破格将黄蛉的学籍从川大锦城学院转到了四川大学本部,让黄蛉实现了从三本到985的飞跃。
但是在黄蛉转到川大学习了2年之后,何崝教授竟然辞职不干了,这位中国著名的甲骨文学者难道已经教不了黄蛉了吗?
当然不是,据何教授所说,黄蛉自打进了川大之后就成了名人,不断接受各种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心思根本没有放在学习上。
而且黄蛉在采访中吹嘘自己的学术成就,丝毫不谦虚,这也让他觉得黄蛉这个人很浮躁,不是脚踏实地搞学术的人,自己还不如辞职呢。
黄蛉靠着走偏门上了985名校,但是要留下来,还是得要真才实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