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宜童入选“全国儿童语言沟通研究与实践共同体”项目建设单位。“共同体”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康复创新实验室发起成立,目的是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儿童语言沟通能力评估与干预新模式、新方法,建设共享语料库,凝练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评估与干预的典型案例,引领儿童语言沟通能力研究与实践的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康复教育质量,强化团队专业能力,为“共同体”建设贡献力量,4月29日,宜童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全国儿童语言沟通研究与实践共同体”组织委员会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实践导师周红省教授莅临机构,开展现场教学督导与专项培训。通过课堂观摩、个案点评、专题讲解等形式,周教授为宜童康复团队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专业指导,助力团队在康复教学的科学性、精准性上实现新突破。
周红省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康复科学系实践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全国儿童语言沟通研究与实践共同体”组织委员会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校友会上海分会副会长;民政部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听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海亮融爱星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上海小小虎幼稚园(融合教育)首任园长;多所高校客座教授、多所特校名誉校长、多家康复中心名誉主任。浙江省教育厅省培课程《小学教师(资源教师)教育康复技术研修班》负责人。
研究领域: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康复的理论与方法,教育康复课程设置和机构管理,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曾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出版专著《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先后在《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现代特殊教育》、《中国特殊教育》、《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等业内知名杂志上发表《1+ X +Y康复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生成课程在“1+X+Y”康复教育模式中的实践研究》、《渐进式融合教育模式》等论文10余篇。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事特殊需要儿童康复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师资培训、家长培训30余年,先后在全国30个省份的特教、残联、民政系统的国家级、省级培训班讲课,在80余所高校做学术讲座和就业指导。
01
以“现场看课”为抓手
直击教学核心痛点
本次督导聚焦语言核心领域,周红省教授深入课堂一线,对康复师的目标制定、操作流程、师生互动等环节进行细致观察。宜童专业督导团队同步参与观摩学习,通过真实课堂场景复盘干预策略。
周教授在点评中充分肯定了宜童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规范的教学流程,同时针对康复目标分层细化、课堂节奏把控、辅助策略动态调整等细节提出优化建议。她强调需依据幼儿年龄与能力差异,科学设计阶梯式目标,将“康复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效果显著、辅助逐步减少”四大要素贯穿始终,确保每节课“有趣、有效、有整合”。
针对语言发展领域,周红省教授结合案例重点解析了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训练要点,帮助老师们梳理每堂训练课的内在逻辑,让康复课程需兼顾功能性与趣味性,帮助老师们解决了日常教学中的模糊点,又为课程创新打开了新思路”。
02
以“长效机制”为根基
打造学习型专业团队
此次外请专家督导是宜童团队专业化建设的缩影。多年来,宜童始终将“人才强基”作为发展核心,通过每日知识点培训夯实基础、专项小组教研攻克难点、月度大型研讨整合经验,构建起多层次、持续性的成长体系。此次培训不仅是对团队经验的系统性复盘,更是以“科研引领康复”理念推动教学标准化、精准化的重要实践。通过此次培训宜童督导团队再次明确:“唯有以开放姿态吸纳前沿成果,以极致态度打磨专业细节,才能为特需儿童提供真正优质的教育康复服务。”
专业是康复教育的生命线。宜童通过外聘专家“把脉问诊”、内修团队“强基固本”,持续推动康复教育向科学化、精细化迈进。未来,机构将继续深化“教研融合”路径,以更扎实的师资力量、更优质的课程设计,助力每一位特殊儿童实现成长突破。
科研引领康复,专业创造价值。为发育行为障碍儿童提供更高水平的康复服务,为行业不断培养更专业的康复人才,绝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更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落实在行动中。宜童人脚踏实地践行使命,为推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