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方式和途径多元化,走出校园的学生越来越多,毕业论文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写论文,写出一篇优质的论文,是学生毕业前一道重要的门槛。当然,你也可以随意写出来,老师也不太计较,让你顺利地完成学业。
但是,等你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你会发现,论文还是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这个时候,论文其实就变成了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
等你发现这个问题,提笔重写时,却发现不知从何下笔。写论文,比在校的时候,变得还要难。
再难,也要写出来。毕竟,他关系着你日后的前程和发展。要知道,没有严谨的论文做支撑,你是难以服众的。
在这种情况下,抄袭,拼凑,甚至张冠李戴,成为了一种写论文的全新方式。没有人去关注论文的内容,只看你是否能顺利地发表。
日前,一篇题为《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子宫肌瘤围手术期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的,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
这篇论文的作者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霍文静,于2017年6月发布在《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距今已有8年的时间。
论文之所以这么久才被关注,就在于其独特的内容。作者表示,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8例,女12例。
我的老天,男人也能患子宫肌瘤,这不是在开国际玩笑吧?照这么说,以后生孩子的事,也可以交给男人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官也很重视,发布情况说明,经核查,网传论文存在学术不端问题。我院依规依纪,给予护士霍某某记过处分,降级处理,取消其五年内各类晋级晋升等资格。
发现问题,不遮不拦,进行快速的处理。从这一点来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做法非常妥当,值得称赞。但折射出来的问题不容小觑。
让大众弄不明白的是,这么大漏洞的论文,竟然能一路高歌猛进,堂而皇之地刊登在国家级的刊物上,着实离了大谱。
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这篇论文只有作者和刊物的编辑两个人关注。当然,一个是创作人,创作完毕,拉倒。至于编辑,也很武断地认为,写的不错,直接刊发就行了。
众所周知,一篇文章从创作开始到刊发,中间要有着很多环节。最基本的审核,校对,必不可少。显然,在这里全部忽略不计了。
编辑一看论文的题目,很新颖别致,且是专业人士撰写,没啥毛病。至于内容,肯定也不会有啥问题。
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你说,能有好吗?更有意思的是,长达8年,才被人发现。可见,对于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平日里很少有人关注。
因为在工作期间发论文,真实目的无非是为了考核,晋升职称。其他的压根没有人去考虑。作者也好,单位也罢,只要有杂志在手,就大功告成。
正是基于这种缘故,才导致了这种乱象的发生。看来,对论文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日子,应该不远了。(文/孙新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