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合测评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对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才可望收到预期的效果。
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就必须大量阅读古代的典范作品。本书文选部分所选的文章都是语言有典范性的优秀作品,而绝大多数又是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相结合的。我们要求结合注释,彻底读懂,并希望多读熟读,最好能够背诵若干篇。这不但可以踏踏实实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语感。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必然会有得于心。反之,如果离开感性认识而侈谈古代汉语的规律,那么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些抽象的空洞的概念,对于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不会有多大帮助的。
我们这样说,丝毫没有轻视理论知识的意思;恰恰相反,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单靠大量阅读后的一些零星体会和心得,那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继承前人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所以本书中有古汉语道论部分,阐述古代汉语词汇、文字、语法、音韵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汉语的认识,使学生能把读过的作品拿来跟它相印证。这样既有材料,又有观点,对古代汉语才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学习古代汉语,对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学习,但首先应该强调词汇。词汇是不断变化的。有些词,古代常用,现在变得罕用或根本不用了;有些词古今意义或者完全不同,或者大同小异。读古书时,一不留神,就会指鹿为马,误解了词义。词汇的学习重点又需放在掌握常用词上。古代汉语里的词并不都是同样重要的,有些僻字僻义只出现在个别的篇章或著作里,我们只在读到这些作品时才需要了解它们的意义,翻检字典辞书,就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暂时不必费很大的力量去掌握。至于常用词就不同了,只要我们阅读古书,几乎无时无地不和它们接触;我们如果掌握了它们一般的常用的意义,我们就能扫除很多的文字障碍。正是这些常用词似懂非懂,才使人们对古代作品的了解,不是囫囵吞枣,就是捕风捉影。常用词的掌握一方面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是理性认识。说它是感性认识,因为词汇的系统性远不像语法那样强,要掌握每个词的词义和用法,非一个一个地掌握不可。我们说常用词的掌握也是理性知识,因为把各书的常用词的词义集中在一起,需要一番概括的工夫。许多表面上看来像是分歧的意义,都可以概括为一个基本意义,或者再加上一两个或者再多一点的引申义,就可以说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问题。
(摘编自王力《古代汉语·绪论》)
材料二:
一词多义是由词义发展而形成的。词义发展的规律往往是从本义到引申义,各个义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行”字,甲骨文像十字路口,本义是道路,如(诗经·幽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由“道路”引申为“走路”“行走”,如《论语·学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由动作涉及的对象引申指动作本身,属于词义转移。由“行走”再引申为“走了”“离开”,如《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至则行矣”。由“行走”还引申为“实行”,如《论语·先进》“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由“实行”再引申为“行使”“使用”,如《论语·卫灵公》“行夏之时(使用夏朝的历法),乘殷之辂,服周之冕”。“行”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行(道路)——行走(走路)——①走了(离开);②实行——行使(使用)
由“道路”义到“行走”义是近引申,由“行走”义到“走了”义或“实行”义也是近引申;但由“道路”义到“行使”义却显然是远引申。不揭示出“行走”、“实行”义等中间环节,我们很难理解“道路”义和“使用”义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因此,在掌握词义时,我们要自觉地去发现一词多义之间的这种引申的线索,揭示词义的系统性,而不把它们当作一个个孤立的义项来看待。
词义引申往往又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比如“左”“右”两个字,甲骨文表示左手、右手,这是具体事物,引申为指左手或右手的一方,表示方位,就从具体到抽象了。从左手、右手还引申为辅佐的意思。“左”“右”用作表示方位后,产生了分化字“佐”“佑”来表示辅助的意思。其实最初大概是以左手帮助叫做“佐”,以右手帮助叫做“佑”,这也是比较具体的,引申为凡辅助都叫做“佐”“佑”,这就抽象了。“左”“右”词义的演变过程,很明显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词义引申又是从实到虚的,许多虚词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例如“以”本是动词,是“用”的意思。虚化成介词,同宾语结合,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方式,可以译作“用”或“拿”,还带有动词性。后来,“以”带宾语进一步虚化,可以表时间,又可以表原因,还可以表目的或结果,最后完全虚化成连词,相当于“而”或“与”。
总之,要掌握一词多义之间的内容联系,首先就要抓住本义。再根据引申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由实到虚)探究出引申义的系统,就会对词义有更明确、更透彻的认识。
(摘编自郭锡良《怎样掌握古汉语词义漫谈》)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学习古代汉语,要以思想性与语言典范性俱佳的作品为学习对象,在注释的帮助下彻底弄懂文意,并通过熟读和背诵来培养语感。
B.前人研究古代汉语的成果主要是一系列诸如词汇,语法,文体特点等的理论知识,学生弄清这些知识就能对古代汉语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C.通常情况下,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并非孤立,而是具有系统性,表现为对本义的近引申和远引申,这种内在规律需要学习者自觉地发现。
D.“左”“右”两个字在甲骨文中表示左手、右手,引申为“辅助”义,其演变过程可以表述为:左手、右手——用左手、右手帮助——泛指辅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汉语的词汇有常用和非常用之分,对常用词汇必须字字落实,归纳梳理;对非常用词汇则不用理会,碰到了查字典即可解决。
B.成语“景行行止”中的“景(意为“大”)行”,有人认为意为“大路”,喻指崇高德行,这种理解是从的“行”的本义而来。
C.从“佐”“佑”两个分化字的产生过程来看,研究分化字与本字的关系可以成为一种研究古汉语词义引申变化规律的方法。
D.从词义引申的远近关系来看,“以”字虚化成介词后,解释为“用”或“拿”是近引申,解释为“而”或“与”则是远引申。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二段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D.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4分)
“兵”的词义演变遵循了① 的基本规律。“兵”的本义是“兵器,武器”,如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后来“兵”引申为“士兵,军队”,如苏洵《六国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一引申是② 。再由“士兵,军队”引申为“战争,战乱”,如姜夔《扬州慢》“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这一引申是由执兵器的人引申为战争。后来又由“战争,战乱”引申为“兵法”,如《孙子兵法·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此时引申义已经与本义相隔甚远,而且没有了实体,体现了③ 的词义引申规律。
5.材料二对古汉语词汇的研究体现了材料一的哪些主张?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草的气息沈天鸿
我第一次闻到青草强烈的生命气息是在五岁或者六岁时。时间大约是七月,天气已经热了,父亲割了一些已经长得够高的青草,在船停泊的岸上搭了一个只有顶没有墙的简陋棚子。某一天,我躺在那个棚子里,裹着三床被子,仍然瑟瑟发抖——我得了疟疾。
但我很快忘了自己在生病,努力看着覆盖在不高的棚顶上那些稀疏的青草,因为我闻到强烈的青草的气息,那气息源源不断地被我吸进体内,今我感到极其舒适,以至减轻了全身发冷的难受。我很好奇这是怎么回事,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青草,耐心地看它们在烈日下渐渐变蔫,青色渐渐变淡。很久以后,我才明白,那些青草的气息之所以比平时要强烈许多倍,是因为烈日的暴晒,以及被割断而形成的伤口在不断散发气息。被我吸进身体的,正是青草的生命能量——它们用自己的生命,补充了病弱的我的躯体,尽管这并不是它们有意而为。
那些草让我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生命的觉醒,但我毕竟年龄太小了,我茫然地掐掐自己,茫然地看看棚顶上蔫卷的草,①再看看棚子周围仍然生长,在无风的强烈阳光中一动不动,显得有些肃穆的野草,甚至还看到几只飞翔的蜻蜓、几只时而落下时而飞起的蝴蝶,忽然有一种要哭的感觉,好不容易才压制住了泪水。
我不大明白自己是怎么了,也不记得那次疟疾是怎么好的,但我如此强烈地记住了那些青草和青草强烈的气息。我觉得我和青草因为那次生命气息的融合,建立起了一种说不清但青草和我都知道的秘密关联。
是的,年幼的我就是这么想的,因为这个秘密,我对青草一直有一种极其亲密的感觉。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我感觉到的重点也不在因为风吹草低现出的牛羊,而是那茫无涯际在风中起伏的草——在人口密集的内地,几乎不可能看到大片的青草——我能清晰地看到想象中的每一棵青草,也清晰地看到了它们组成的整体。
无论单棵的草还是组成整体的草,都是低微的,除了被用于装饰性的草坪,草从不被人重视。但它们生命力之强韧,远远超过人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一种证明。我考上大学之前是渔民,渔民逐鱼群而居,经常在水边搭个简陋的棚子就住上一两个月。青草从地铺的这儿那儿长出来,对我而言是很常见而且理所当然的现象。与青草一样的还有水草和柳树。水草也是割后很快就能再生长出来,而鱼也很亲近水草——水草茂密之处,鱼就特别多,不过,这些鱼都不是肉食性的。由此推论,亲近青草的人,应该也都不是“肉食性”的。
至于柳树,人们对它几乎是蔑视的,因为它不能打家具,不能做梁柱或者檩条,唯一的用处是做柴火。而我之所以对它印象深刻,是因为它的生命力。在《结局或开始:门》一文中,我写到过它——
我至今还闻到我曾打开关上过无数次的那些门的青青气息。
那时我是渔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每年有两个季节会和生产队的两个同伴外出捕鱼。找到河流的一处合适地段,将网下到水里,在岸边搭个小窝棚。窝棚的门和门框都是用砍下的青青柳枝做的。粗的柳枝一端埋进土中,树皮也不曾刮,就那么一边一棵,然后用柳条编成稀疏的门板,铁丝扭成门环,于是,一扇门就出现在原野之上了。
在我那十年渔民生涯中,记不清做过多少这样的门。开关了十几天之后,门框和门板都长出浅浅的枝叶来,②纤弱的鹅黄里透着一些沉重的绿的色块。春天是这样,秋天竟也是这样——那被砍下的树干里,该蕴藏着多么强烈的生的渴望啊!然而,那些门的寿命都不长:渔民的生活,是最具流动性的了。
但也有意外。
大二那年暑假,③我乘大轮船到达安庆,从安庆再乘小轮船回乡下老家去,下小轮船后没赶上班车(所谓的“班车”其实是附近农民驾驶的小型手扶拖拉机),只好沿着河流往家走。在一道小闸边我不禁停住了脚步:空荡荡的河堤边,一棵柳树孤零零地立在乱草丛中,空气中充满了野蓼的辣人气味。记忆使我几乎立即断定:它,正是我曾住过的小窝棚的门框!那时我们吃“大锅饭”,转移捕鱼点时,埋得太深用以固定网的杉木樯往往在拔不起之后就被那么大方地放弃了,更不用说这不值钱的柳枝门框了。但这“门框”为什么会留在这里呢?它并不会被埋得太深的。那么,是因为它生出新根引起我们的恻隐而使我们放弃了它吗?我记不清了。我走过去,抚摸着它身上的那道凸起的圆形疤痕站立了一会儿。我知道,④那疤痕里面包藏着的,是用几股铁丝扭成的门环。
这里有一扇已经没有形体但仍然活着的门,只是我已不可能再把它打开了。
树,也无非是长得茁壮、被放大许多倍的草。
青草、水草、柳树和我之间能反复打开的门,留在心里。
当然,草,无论是陆地上的青草,还是水里的水草,乃至柳树,都曾经割伤或戳伤过我。这是一种交流。我曾在一首诗中写过:
我为此而感激。我站在大地上
无法远离
这些我必须忍受的事物
……
我平静地让草割伤我的脚
来看这些
黑暗中我的亲戚
草是我们黑暗中的亲威。在每一丛小草前,我都会停下脚步,就像停在一切事情的开端,而青草的气息就像风暴,带给我足够的激情,穿越过无处不在的空虚和苍茫——这空虚和苍茫中,有新的草新的生命,在悄悄生长。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以病人的视角叙写“我”第一次闻到青草强烈气息时的身心感受,凸显青草所代表的生命力量。
B.文中“不大明白”“不记得”“记不清了”等句子的意味,与《祝福》中“我”回答祥林嫂的“我说不清”类似。
C.文中画波浪线句“我能清晰地看到想象中的每一棵青草”,表现出“我”因为幼年的经历而对青草产生的亲密感情。
D.在写水草时,作者宕开一笔去写鱼和人的相似性,这样写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意蕴,能引发读者思考。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句以动静结合的方法描绘画面,野草的肃立与蜻蜓、蝴蝶的灵动相映成趣。
B.第②句“纤弱的鹅黄”与“沉重的绿”不仅构成颜色浓淡的对比,还有更深层的寓意。
C.第③句中“我”回老家时交通方式的变化,表现了老家的偏远和“我”对老家的情愫。
D.第④句呼应上文,以过去的铁丝门环被柳树疤痕包藏,意在表现物是人非的伤感。
8.文中两次引用作者自己作品中的语句,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题为“青草的气息”,却用相当篇幅写“门”,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小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世衡在青涧城,元昊未臣,其贵人野利①刚浪㖫、遇乞兄弟有材谋,皆号大王,亲信用事。边臣欲以谋间之。庆历二年,刚浪 令浪埋、赏乞、媚娘等三人诣世衡请降,世衡知其诈,曰:“与其杀之,不若因以为间。”留使监商税,出入骑从甚宠。有僧王光信者,骁勇善骑射,习知蕃部②山川道路。世衡出兵,常使为乡导,改名嵩。世衡为蜡书,遣嵩遗刚浪㖫,言浪埋等已至,朝廷知王有向汉心,命为夏州节度使,奉钱月万缗,旌节已至,趣其归附,以枣缀画龟,喻其早归之意。刚浪㖫得书大惧,自所治执嵩归元昊。元昊疑刚浪㖫贰已,不得还所治,且锢嵩。使其臣李文贵以刚浪㖫旨报世衡,且言不达所遗书意,或许通和,愿赐一言。世衡以白籍③。时朝廷已欲招拊,籍召文贵至,谕以国家宽大开纳意,纵使还报。元昊得报,出嵩,礼之甚厚,使与文贵偕来。世衡闻野利兄弟已诛,为文越境祭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四》)
材料二:
种世衡初营清涧城,有僧嵩,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世衡延置门下,恣其所欲,供亿无算。留岁余,嵩亦深德世衡,自处不疑。一日,世衡忽怒谓嵩阴与贼连,械系捶掠,极其苦楚。凡一月,滨于死者数矣。嵩终不伏,曰:“嵩,丈夫也!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毅然不顾。世衡审其不可屈,为解缚沐浴,复延入卧内,厚抚谢之曰:“尔无过,聊相试耳。欲使为间,万一可胁,将泄吾事。设虏人以此见穷,能不相负否?”嵩默然曰:“试为公为之。”世衡以军机密事数条与嵩曰:“可以此藉手,仍伪报西羌。”临行,世衡解所服絮袍赠之曰:“胡地苦寒,以此为别。至彼,须万计求见遇乞,非此人无以得其心腹。”遇乞,虏人之谋臣也。嵩如所教,间关求通遇乞。虏人执于有司,发袍领中,得世衡与遇乞书,词甚款密。嵩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舍嵩,迁于北境。久之,遇乞终以疑死。嵩邂逅得亡归,尽得虏中事以报。朝迁录其劳,补右侍禁,归姓为王。余在边,得于边人甚详,录其事于篇。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①野利:西夏姓氏。②蕃部:指西夏与北宋交界的凉州治区。③籍:庞籍,时任鄜延经略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嵩初不知A领中书B虏人苦之C备至D终不言E情F虏人G因疑H遇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趣,通“促”,催促,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的“趣”意思不同。
B.贰,有二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意思和用法均相同。
C.“聊相试耳”与《孔雀东南飞》中“及时相遣归”的“相”均可理解为“我”。
D.间关,形容艰难、辗转,与《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间关”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种世衡经营清涧城的时候,正值宋与西夏对峙,野利兄弟作为西夏的权臣,富有智谋,是宋军的大患。
B.李文贵将宋朝招纳安抚西夏的想法报告给元昊,元昊知道后释放了王嵩,并与王嵩、李文贵一起归降宋朝。
C.为使计划万无一失,种世衡有意诬陷王嵩与敌人暗中勾结,对他严刑拷打,目的是测试王嵩忠诚与否。
D.王嵩经历重重苦难,最终回归宋朝,并为种世衡带来许多有用的情报,朝廷根据他的功劳授予其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世衡知其诈,曰:“与其杀之,不若因以为间。”
(2)公听奸人言,欲见杀,则死矣,终不以不义自诬。
14.不同的历史文献可以互为补充。材料二对材料一中王嵩这个人物有哪些方面的补充?请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季长见示注陆游
倚遍南楼十二栏,长歌相属寓悲欢。
空怀铁马横戈意,未试冰河堕指寒。
成败极知无定势,是非元自要徐观。
中原阻绝王师老,那敢山林一枕安。
【注】此诗作于淳熙四年(1177年),陆游时年53岁,闲居成都。季长:指作者友人张季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诗题可知,张季长曾写诗给陆游,陆游依张诗原韵及用韵次序写了一首和诗回赠他,借此表明自己的心迹。
B.颔联中“铁马”“冰河”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渲染战争氛围的意象,如“铁马秋风大散关”“铁马冰河入梦来”等。
C.诗人早就知道今日的成败趋势,所以他认为没有必要急着评价自己的是非功过,不妨慢馒观察一段时间。
D.本诗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如“倚遍”的“遍”字,“长歌”的“长”字等,平实有力,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情感。
16.本诗中诗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以“_______”一句点明悼亡主题,以“_______”一句照应标题,转入对亡妻的描写。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诸侯先辈的创业艰难,与后世子孙“举以予人”的割地求和形成强烈反差。
(3)“颜色”一词在古诗文中常指“脸色”“姿色”,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共5题,18分)
鸟儿需要睡觉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是鸟类的睡眠方式与人类的睡眠方式A 。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物睡觉时,整个大脑都会进入无意识状态。然而,鸟类可以更精细地控制睡眠,使用一种被称为单半球慢波睡眠的方法,大脑的一侧处于睡眠状态,而(甲),这使得鸟类能快速应对危险。水禽和鸭子擅长此道,游隼等其他鸟类也能做到这一点,这些鸟类甚至可以在飞行时睡觉。在野外,鸟类很容易受到寒冷天气、捕食者和夜间的各种动静的影响。因此,这种睡眠方式能使它们快速清醒过来。因此对鸟类来说,严格的“睡眠”概念也许是不存在的——站着放空一会儿或者眯一会,就是“睡觉”了。
鸟儿大多选择在树上睡觉。那么,它们为什么不会从树上掉下来呢?其实,为了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鸟类逐渐进化出在树上生活的能力。像家燕的趾和爪就是三前一后,不仅可以弯曲并紧紧抓住树枝,还能通过调整张合程度来控制平衡,帮助它们在树上站立、行走和睡觉。此外,有些鸟类的趾和爪上还分布着鳞片或凹槽,可以(乙),更好地维持平衡。
同时,鸟类特殊的肌肉结构,也让它们可以睡得更安稳。①在人类做出“抓”的动作时,②需要大脑发出指令并消耗能量,③但鸟类做出“抓”的动作时正好相反:④它们只要伸展开爪子才需要大脑控制,⑤而在抓握时则像人类摊开手一样自然,⑥腿部肌肉是放松的,⑦并不会感到累。此外,家燕等鸟类在树上睡觉时通常将头埋在翅膀里,腿部呈半蹲状态。这个姿势可以让重心保持在鸟身中部,加上鸟类本身的体重较轻,趾爪的抓握力大于维持身体平衡的力量,进一步避免了它们在睡觉时因为重心不稳而掉落的情况。
鸟类何时休息、怎样休息,和食物也有很大关系。家燕的食物昆虫,不少喜欢在晨昏活动,所以家燕不仅夜里休息,中午还能午睡。而猫头鹰的食物鼠、蛇喜欢在夜间出没,猫头鹰白天睡觉、晚上活跃也就B 了。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加点的“睡眠”和“睡觉”两个词能否互换位置?请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4分)
22.鸟类科普展将使用本文内容制作展板,请根据本文内容为展板拟写三个小标题,要求句式大致相同,每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古人说“为道日损”,意在强调修养身心要减少物质需求。那么在当下,减少物质需求是否就能带来心灵的丰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5 届高三第四次联合测评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1. B(“学生弄清这些知识就能对古代汉语有较为全面的理解”错,王力的主张是“学生能把读过的作品拿来跟它相印证”,“既有材料,又有观点,对古代汉语才算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2. A(“不用理会”推断有误,原文是“可以暂时不必费很大的力量去掌握”。)
3. C(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为:“要获得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就必须大量阅读古代的典范作品。”A项强调学习与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与观点无关。B项强调读书与创作的关系,与学习古汉语无关。C项强调读书学习要循序渐进,可佐证观点。D项认为以背诵为能是不能成事的,与文中熟读、背诵的主张相反。)
4.①从本义到引申义;②从兵器引申为执兵器的人;③从具体到抽象。
评分参考:写对1空给1分,2空给3分,3空给4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5.①材料二以词义引申的规律为研究核心.,体现了材料一学习古汉语首先要强调词汇的主张;②材料二从具体的词语语义发展中总结出演变的三条规律,体现了材料一掌握常用词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主张;③材料二研究词义演变时先分析本义后分析引申※.体现了材料一概括词义时“基本义+引申义”的思路;④材料二所用的例证都是《诗经》《论语》这样的典范作品,体现了材料一学习古代汉语要读典范作品的主张。
评分参考:每点2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给满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6. B(“类似”错,“我说不清”是“我”面对祥林嫂的质问的回避推托之辞,“不大明白”“不记得”“记不清了”则是因为时间太久,“我”的记忆模糊了。)
7. D(“意在表现物是人非的伤感”错,是为了说明柳树生命力之强大。)
8.①引用《结局或开始:门》的语句,是为了引出下文关于“门”的内容,并将“门”与柳树、水草、青草关联起来。②引用诗歌的语句,进一步诠释上文“这是一种交流”的含义,深化主题,增强文章的抒情性。评分参考: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①丰富内容。柳树是放大的青草,而“门”用柳枝做成,从另一层面丰富了“青草的气息”。②深化主旨。“没有形体但仍然活着的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深化了我对生命的理解。③具有象征意义。“能反复打开的门”代表着逝去的时光与成长的记忆,通过写门的变迁来表现生活的变迁,表达“我”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评分参考: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 BDF (嵩初不知领中书,虏人苦之备至,终不言情,虏人因疑遇乞。大意:王嵩刚开始并不知道领子中有书信,西夏人对其百般拷打,他都没有说出实情,西夏人于是便怀疑遇乞。)
11. C(“聊相试耳”的“相”应理解为“你”。)
12. B(“与王嵩、李文贵一起归降宋朝”错,原文是“使与文贵偕来”,元昊没有来宋。)
13.(1)种世衡知道他们是假装投降(译“诈降”也可),说:“与其杀了他们,不如趁机借他们离间敌人。”(“诈”“因”各1 分,大意2 分,“以为间”如译为“让他们做间谍”亦可)
(2)您听信奸人的话,想要将我杀掉,那么就让我去死吧,我绝不会以这种不义之名来污蔑自己。(“听”“见杀”各1分,大意2分)
14.①性格方面:《宋史》说王嵩“骁勇善骑射”,《梦溪笔谈》则补充了王嵩“刚果有谋,以义烈自名”。(2分)②细节方面:《宋史》只是略写王嵩给敌人送信,《梦溪笔谈》则补充了王嵩在前往西夏前和到达西夏后两次受刑讯的细节。(2分)同时《梦溪笔谈》还补充了王嵩回宋朝后被授予官职的相关内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种世衡在青涧城,西夏国主元昊尚未臣服,他手下的贵族野利刚浪㖫、遇乞兄弟有才能智谋,都号称为大王,受元昊信任而掌权。宋朝边境的官员想以计谋离间他们。庆历二年,刚浪凌令浪埋、赏乞、媚娘等三人到种世衡那里请求投降,种世衡知道他们是假装投降,说:“与其杀了他们,不如趁机借他们离间敌人。”于是留下他们,让他们监督商税,出入时随行的骑从仪仗非常盛大,以示宠信。有个叫王光信的僧人,勇猛善于骑射,熟知蕃部的山川道路形势。种世衡出兵,常常叫他当向导,把他改名为王嵩。种世衡写了一封蜡书,派王嵩去送给刚浪唛,说浪埋等人已经到达,朝廷知道大王有归向汉人的心,任命大王为夏州节度使,俸钱每月一万缗,旌节等已送到,催他归降,又用枣连缀起来画成一个乌龟的样子,暗示他早日归附的意思。刚浪唛收到信大为惶恐,从他所治理的地方捉了王嵩押带到元昊那里。元昊怀疑刚浪凌对自己有贰心,不许他回他自己治理的地方,而且把王嵩禁锢起来。元昊派大臣李文贵带着刚浪㖫的旨意回复种世衡,声称未完全理解宋朝所送书信的意图,若允准通好和谈,希望宋朝给予明确答复。种世衡把情况告诉庞籍。当时朝廷已经想招纳安抚,庞籍把李文贵叫到面前,告诉他国家宽容大度、允许往来通好的意思,放他回去报告。元昊得到答复,释放了王嵩,对他很有礼,让他和李文贵一起来宋朝。种世衡听说野利兄弟已被杀,写了祭文越境祭奠。
(节选自《宋史》)
材料二:
种世衡刚开始营建青涧城的时候,有一个僧人王嵩,刚毅果敢有谋略,以忠义刚烈为己任。种世衡将其招入自己的门下,任由其放纵无度,供其挥霍的财物数不胜数。一年多后,王嵩也十分感激种世衡,并不怀疑种世衡对其的信任。有一天,种世衡忽然说王嵩暗中与敌人勾结,把他用刑具拘禁起来严刑拷打,极尽各种痛苦。一个月里,王嵩被折磨得几次快要死去。王嵩最后都没有认罪,说:“我是个大丈夫!您听信奸人的话,想要将我杀掉,那么就让我去死吧,我绝不会以这种强加的不义之名来污蔑自己。”神色坚毅,毫不怕死。种世衡知道他确实不可能屈服,于是便为其解开刑具并让他沐浴更衣,又将其引入自己的卧室,深切安抚,向他道歉说:“你没有什么过错,我只是稍微试探你一番罢了。我想要让你去当间谍,万一你是可以胁迫的,那么就会泄漏我的事情。假如敌人像我这般折磨你,你能够不辜负我吗?”王嵩沉默不语,最后说:“我可以为您试试做这件事。”种世衡告诉给他几件军机要事,说:“可以拿这几条要事为借助,假意报密给西羌人。”临行前,种世衡又解下自己所穿的棉袍赠给他,说:“胡地非常寒冷,以此作为告别的礼物。你到了那里后,一定要想法设法地求见遇乞,不是这个人,你便无法得到他们的核心机密。”遇乞,是西夏的谋臣。王嵩按照种世衡的教导,辗转求见遇乞。西夏人对他有了警觉和怀疑,便将其抓捕并交给有司审理,在他的棉袍的领子中,发现了种世衡给遇乞的书信,言辞很是亲密真切。王嵩刚开始并不知道领子中有书信,西夏人对其百般拷打,他都没有说出实情,西夏人于是便怀疑遇乞,放掉了王嵩,并将其转移到西夏的北部边境。过了很久,遇乞最终因为被猜疑而死。王嵩找了个机会逃回宋朝,将得到的西夏情报尽数报告给朝廷。朝廷记着他的劳苦,便补授他为右侍禁,并让其归于本姓王。我在边境的时候,从边境的人那里得知事情的详细经过,并且用这篇文章来记述他的事迹。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15. C(颈联的意思是:我深知成败没有固定的形势,随时可能转变,评价是非功过要慢慢观察。)
16.①诗人在楼上徘徊,满怀壮志未酬的悲愤,“空怀”“未试”点明自己无用武之地。②然后笔锋一转,以成败、是非未定来宽慰自己,含蓄地表达对未来的信念。③最后面对“中原阻绝王师老”的现实困境,诗人以反问直言自己不敢苟安山林,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
评分参考: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十年生死两茫茫,夜来幽梦忽还乡;(2)暴霜露,斩荆棘;(3)示例: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8.甲:另一侧处于警戒(或“清醒”)状态。
乙:增加爪子与树枝之间的摩擦力。
19. A:相去甚远/截然不同/迥然不同
B:不足为奇
评分参考:A处只要填体现“不同”或“差别很大”意思的成语即可给分。B处只要填体现“不令人感到意外或惊讶”意思的成语即可给分。
20.第一处:①句中将“人类”调整到句首(删去“在”亦可),或②句中将“大脑”调整至句首。
第二处:④句将“只要”改为“只有”。
评分参考:改对1 处给 2分,指出句子但未改对不给分。
21.不能互换位置。①“睡眠”更书面化,强调休息的过程与状态,与“概念”的语境更搭配;②“睡觉”偏向口语化,与上文“放空一会”“眯一会”等句子更搭配。
评分参考:每点2分,分析词语的性质1分,分析与语境的搭配1分。
22.①独特的睡眠方式 ②出色的身体机能 ③灵活的捕食时间
评分参考:写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4分。大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23.【审题提示】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旨在探讨“物质需求”与“心灵丰盈”的关系。材料中以古人之言“为道日损”引入话题,写作的核心在于回答“在当下,减少物质需求是否就能带来心灵的丰盈?”这一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两个概念:“减少物质需求”和“心灵的丰盈”。其中“减少物质需求”指降低物质享受的欲望,“心灵的丰盈”指精神充实与富有。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思考两个维度:
一者减少物质需求的意义。在物质丰富的当下,适度减少并合理控制对物质的追求能让人减少焦虑,回归内心宁静;但若一味减少物质需求而失去合理的限度,对于构建健康的心灵只怕适得其反。
二者“丰盈心灵”的途径和方法。“心灵的丰盈”不仅仅依靠在物质需求上做减法,还需要主动的精神建构和积极的价值观加持,不仅需要“不做什么”,更需要“主动追求什么”,仅减少物质需求未必能自动带来心灵成长。
写作时要注意立足时代背景,厘清概念并探求概念之间的关联,说清理由,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