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参考书目与资料
必读书目:
《教学系统设计》(第二版),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年。
辅助资料:2014-2024 年扬州大学 865 教学系统设计历年真题及核心题库(含答案),用于分析出题规律和高频考点。
拓展资料:
补充阅读《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等基础教材,与 333 科目内容形成互补。
关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等政策文件,补充 “教 - 学 - 评一致性”“翻转课堂设计” 等热点内容。
二、分阶段复习规划
基础阶段(4-6 月)
教材通读:逐章阅读《教学系统设计》,标注重点概念(如 ADDIE 模型、学习需求分析),梳理章节框架。例如,“教学策略设计” 可分为讲授式、探究式、项目式,并标注适用场景。
框架笔记:使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点,例如 “教学评价设计” 可细分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绩效评价,并关联评估工具(如量规、档案袋)。
强化阶段(7-9 月)
系统背诵:以框架为基础,分轮次背诵重点内容。建议采用 “理论 + 案例” 记忆法,例如 “迪克 - 凯瑞模型” 可结合具体学科(如英语写作课)的设计流程辅助理解。
真题分析:研究历年真题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设计题),总结高频考点(如 “活动理论的内涵”“基于项目学习的特征”),并标注重复出现的知识点。
真题答案鸿知考研网有

冲刺阶段(10-12 月)
模拟考试:每周限时完成 1 套真题,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名词解释 5 分钟 / 题,设计题 40 分钟 / 题)训练答题速度和规范。例如,设计题需采用 “目标 - 策略 - 评价” 结构,结合教学案例(如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微课设计”)详细说明。
查漏补缺:针对薄弱章节(如 “绩效技术”)进行重点突破,结合模拟题和错题本强化记忆。关注教育技术前沿(如 “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测评工具”),并尝试与教材理论结合。
三、核心知识点与备考策略
高频考点:
教学设计模型:ADDIE 模型的应用、迪克 - 凯瑞模型的实施步骤。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应用。
教学策略: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的设计原则。
技术整合: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在教学中的应用场景。
政策热点:《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 “教 - 学 - 评一致性” 的教学设计路径。
记忆技巧:
框架串联:将零散知识点整合为逻辑体系,例如 “教学设计流程” 可分为 “需求分析 - 目标设定 - 策略选择 - 资源开发 - 评价改进” 五环节,并关联对应的理论依据(如加涅九段教学法)。
口诀辅助:针对易混淆概念(如 “教学系统设计” 与 “绩效技术”),可自编口诀(如 “设计重教学,绩效强结果”)增强记忆。
四、真题利用与答题技巧
真题价值:
近 10 年真题重复率较高,例如 “教学系统设计的特点”“项目学习的特征” 等考点多次出现,需重点掌握。
真题答案需结合教材原文与实际案例,例如论述 “如何设计翻转课堂的视频微课” 时,可引用具体课例(如 “高中数学函数概念微课”)说明制作步骤和评价标准。
答题规范:
名词解释:采用 “定义 + 分类 / 特点 + 实例” 结构,例如 “绩效技术” 可解释为 “通过分析绩效问题提升教学效果的系统性方法”,并举例 “企业员工培训中的绩效改进”。
论述题:遵循 “理论 — 分析 — 应用” 逻辑,例如分析 “协同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时,需先阐释协同学原理,再结合教学案例(如 “小组协作学习中的动态平衡”)说明应用策略。
设计题:
需求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学习者特征、教学环境。
策略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如探究式)、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教学媒体(如在线平台)。
评价设计:制定形成性评价工具(如观察量表)和总结性评价方案(如项目作品评分标准)。
五、避坑指南与注意事项
避免死记硬背:
教材中相似概念(如 “教学系统设计” 与 “教育技术”)需通过对比记忆,结合实例区分差异(如 “教学设计侧重微观教学流程,教育技术涵盖宏观资源开发”)。
背诵时优先记忆关键词,再用自己的语言串联,避免逐字逐句机械复述。
关注学科前沿:
结合《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补充 “智慧课堂”“跨学科教学设计” 等热点内容。
研究教学系统设计领域的最新案例(如 “AI 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尝试将其融入答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