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杰
“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集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它是以学生共同生活区域为基础,以服务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成长成才为目标,而打造的满足学生在学习、生活、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全方位需求的综合平台,是高校着力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阵地。
贯穿党建引领,打造组织育人新阵地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向学生社区延伸,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首先,高校要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合作、全员协同配合的学生社区育人工作格局。其次,高校要明确各个部门的主体责任,积极推动各类育人活动向学生社区集结,形成主次分明、层级递进、协调有力的工作体系。最后,在学生社区要灵活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做到党支部在学生社区的全面覆盖,发挥学生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划定责任区、设置党员先锋岗等形式,鼓励学生党员在社区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可以将学生党员在社区中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纳入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使学生社区成为培养和锻炼学生党员的重要阵地。
推动以行践学,拓展实践育人新平台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将其打造成为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和学科专业优势的日常实践平台,通过实现专业教育与实践育人有机融合,以行践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社区实践育人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宣传推广。首先,建设各种实践平台,如创新实验室、社区服务站、创业孵化器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其次,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大赛等,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开设相关实践课程,如社会实践导论、创新实践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最后,积极营造实践氛围,通过宣传栏、社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发布各类实践信息和实践成果,在学生社区中营造浓厚的实践氛围,激发更多学生的参与热情。
强化文化涵养,打开文化育人新局面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文化浸润、感染、熏陶作用,不仅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学生社区文化,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打开文化育人的新局面。
高校要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文化育人工作。首先,要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主题展览等方式,激发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引导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开展多元文化交流活动,如文艺演出、讲座等,增进不同背景学生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后,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品牌,根据社区特点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品牌。
深化服务供给,构建服务育人新体系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服务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学生提供高效、快捷、方便的一站式服务,深化服务供给,构建服务育人新体系。
作为高校,首先要实现从管理学生到服务学生的观念转变,调动教师、辅导员、后勤工作人员等各方力量参与到服务育人之中,通过多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育人合力。其次,在服务育人的内容上,要以学生的视角来设定服务内容,要了解清楚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学生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和时间来提供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思想上面临的困惑与困难,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再次,要实现从被动提供服务模式向主动问需的方式转变,要重视收集学生的各类意见反馈,不断优化调整服务。最后,要注意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个性特征、发展需求各不相同,必然导致每个学生服务需求的个性化。高校在服务育人过程中,要关注个体,注重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服务的量身定制。
注重自我管理,塑造管理育人新品牌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依托学生自治组织,鼓励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
学生自治组织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活动,提供服务,反映学生需求和意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学生自治组织可以自行在学生社区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和服务,学校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其次,学生自治组织也可以通过与社区内其他学生组织或机构共同开展活动,提高他们参与学生社区建设的主人翁意识,通过组织一些自我服务项目,引导他们从被管理转向自我管理,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效能。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学生自治组织的指导,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确保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