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数字力场,作者 | 佘宗明
在小说《人生》的开篇,作家路遥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的时候。”
对高考生来说,高考就是这样的紧要时刻,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则是另一个紧要时刻。
“七分考,三分报”“高考只是一场考试,填志愿才是人生”……诸如此类的说法,就道出了志愿填报的重要性。
某种程度上,填报志愿就像是高考生在命运轮盘转动前的一次“买定离手”:你选择了什么大学和专业,也许会影响你未来的专业知识领域与专业技能方向。虽然有复读、转专业等“二次选择”机会,但成本十分高昂。
只不过,跟志愿填报的重要性相对应的,是无数高考生家庭的茫然无措:许多高考生面对高考,还能将刷“三年高考五年模拟”的积累用上,面对志愿填报这场大考,却没什么经验可言;很多家长囿于知识结构层次与信息获取短板,也没法给孩子太多有效建议。
痛点就是集结号。在“将××用AI的方式重做一遍”成AI时代信条的背景下,不少企业都将志愿填报当做了AI能力的拉练场。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BAT和抖音、知乎等平台都推出了AI填报志愿服务,华为、科大讯飞也上线了“高考频道”入口,作业帮、高途等在线教育公司亦在自家App“志愿功能”中内置了AI算法。
各花入各眼,高下却有别。那,怎样才算是靠谱的“AI志愿规划师”?
在我看来,如果“AI志愿规划师”有理想模样,那就该介于张雪峰跟易中天之间,成为二者优点的结合体。
01
毫无疑问,从考研名师转型的张雪峰是当下志愿填报服务赛道的“顶流”。
9年前凭借《七分钟解读34所985高校》走红网络的张雪峰,是极致实用主义的代表——他曾在直播时直言院校和专业就是“敲门砖”,曾因“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文科都是服务业,总结起来就是舔”“生化环材就是四大天坑”等言论引发巨大争议。
多重信息显示,张雪峰团队提供的志愿填报服务延续了他在直播间的“实用至上”风格:他们会将院校匹配、专业选择简化为就业导向下的“进体制内”几率换算,会给专业贴上简单直观的“黄金”“天坑”标签。
在很多家庭都想将教育投入转化为可兑付筹码的动机下,张雪峰的实用建议填补了当前教育体系中职业导航功能的部分缺失,也顺应了挺多家长的诉求和学生的意愿。
但张雪峰将各个专业置于单一标尺下打量的做派,裹着太浓的工具理性底色,既罔顾了就业市场形势多变的基本特点,也抹杀了学生兴趣志向的价值分量。更何况,其主打产品(12999元的梦想卡和18999元的圆梦卡)价格不菲。
作为对照,著名学者易中天虽然没有“咨询师”身份,但他为女儿填报志愿做参谋的做法至今仍被很多人所称道。
据易中天讲述,女儿刚上高三时,曾问他高考后报什么学校和专业才好。秉承让女儿自主选择的原则,他列下了“四个基本原则”和“三维坐标系”——
“四个基本原则”是:兴趣原则(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优势原则(选最能体现自己优势的专业);创造原则(所选专业以后从事的工作要具有创造性);利益原则(所选专业要有良好钱途和大好前途)。“三维坐标系”是:X轴—城市;Y轴—学校;Z轴—专业。
几天后,女儿经过仔细分析,将理想职业锁定在设计师上,委托他抽空对有关学校进行实地考察。此后他花了近1年时间,把女儿考虑范围内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近百所高校跑了个遍,拍摄了这些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学生状态等影音资料,还列出了它们那几年在福建省的录取分数情况。
女儿最终在高考结束后,填报了同济大学。由于遵循了内心所愿,她在大学期间如鱼得水,年年拿一等奖学金。
没有将“上岸”摆在首要位置,而是将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孩子方法论和参照系……易中天的理念无疑上升到了更高层次。但去实地考察的高成本决定了,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复制他的办法。
张雪峰注重实用,易中天看重兴趣。这对AI志愿填报服务的完善不无启示:“AI志愿规划师”当跳出其局限、结合其优点,为高考生提供既实用又贴心、既能为私人订制又有普惠性的志愿填报服务。
02
前不久,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结合自身经历给高考生志愿填报提了些建议。他在帖中说,“大学不同于高中,方向千行百业,每个人的可选择性非常多……在面对影响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上,难免会感到迷茫”。
在志愿填报问题上,迷茫的确是很多高考生家庭的共同感受:“新高考”改革后,在2900多所高校、1600多个专业里挑几十上百个填报,决策难度本就不小,而各学校录取规则、选科要求、学科评估、选科要求、就业前景等数据动态变化,又让难度有增无减。
王兴兴建议,提醒高考生“具体的专业细分名字很多,请注意区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大家最好直接去对应学院的官网,直接看看具体的详细介绍,看看老师们在做什么课题或项目”,但现实情况往往是,从高考出分到志愿填报截止期仅寥寥数日,高考生家庭光是完成分数定位、院校筛选、专业分析、风险评估等决策,就费尽心力。
志愿填报,本质上是指向内外匹配的信息处理过程。高效精准匹配的前提,是信息对称。而减少信息差,正是AI在助力教育平权上的有效着力点。
前两天,有湖北老家的熟人就跑来问我:孩子今年高考考了611分,学的是政史地,能报考哪些学校和专业?能不能报考华科法学?
我随后试用了百度、夸克(阿里)、元宝(腾讯)、360浏览器(360)等多款市面上流行的AI志愿填报类应用,用后的基本感受是:在输入省份、科目、成绩后,可自动筛选院校专业、快速生成“冲稳保”梯度化志愿方案,已成其标配。
这其中,百度App“AI聊志愿”能显示院校热度、提供院校对比,360浏览器志愿报考界面在考生类型上设置了“美术联考生”选项,都颇显人性化。但整体上依赖用户主动输入,结果导向明显,主动分析方面仍需补全。
体验感更丰富的,是夸克跟元宝。二者都推出了高考深度搜索能力,都有高考权威知识库,都依托专门智能体完成任务,都能根据MBTI性格测试结果推荐适配职业方向,都会给出策略、提示风险……
具体来说,夸克“志愿报告”Agent会根据高考生成绩位次、未来就业倾向等多个维度,设计出15-20页含“冲稳保”的细致志愿填报方案并生成专业志愿报告,报告还可根据“热门专业优先”“发达地域优先”进行二次生成,内容十分详实。
元宝则能实现从“基础分数匹配”到“隐性需求挖掘”的维度升级,将分散的院校数据转化为“分数-专业-就业-发展”的四维决策坐标系,还变“先搜后想”为“边想边搜”,可在多轮“思考-搜索-验证”中形成闭环。它最终给出的是“冲、稳、保”优选建议,而非一大堆院校专业,让用户再“优中选优再选优”。
跟传统搜索引擎只能在“信息搬运”基础上提供海量碎片化信息相比,AI志愿填报助手可以提供完整性方案,为很多陷入信息迷宫中的高考生家庭提供“路标”,显然是进步。
03
但,只提供结果、不帮着分析,依旧不够。
“你现在找工作时流的泪,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子里进的水。”前些年,这句话在网上蔚为风行。它说的,就是众多高考生志愿填报时的盲目。
盲目是因为不了解。战略咨询专家魏顺兵曾总结人生选择过程中的三个悖论,其中之一就是:“在我们18岁高考结束,对学科知识尚一无所知时,就让我们选择自己未来的专业。”
如今,志愿填报早已不是“分数够了就报考”的简单命题,而是需综合考虑多重因素的复杂决策。可大量志愿咨询机构要么将其简化为“冲稳保”口诀,只提供黑箱式结果,要么沦为专业术语堆砌,缺乏系统化的逻辑拆解方法。这就导致,很多高考生跟家长似懂非懂。
那,怎么让家长们“知其然”的同时也“知其所以然”,让考生跟家长对志愿填报这事更有把握?
我在用AI应用帮熟人孩子寻找填志愿最优解时就发现,“善解人意”的元宝就给出了解法。
我问它“湖北2025年考生,政史地,考了611分,想优先报考985高校,能离家近最好,北上广也行,专业上侧重好就业的。有哪些可以推荐?”
结果元宝精准提取了“611分+历史方向+湖北家庭+985+好就业+颚北上广”几大关键要素,按照“确定位次→筛选城市→匹配专业→分析资源”流程,先是用“一分一段表”定位分数位次,再用“地域-专业-就业”三维筛选器锁定目标院校,接着通过“就业数据库”精准匹配,还进行了多轮搜索验证。
它最后推荐的学校与专业,挺贴合我们的显性需求和隐性期待,我们还从中看到了相关专业“学习内容-实习机会-就业去向”的完整图景。
熟人在咨询时,问我知道什么叫“位次换算”“专业级差”不?由于志愿填报规则今时不同往日,我对此并不了解。
但元宝却全真模拟了专家志愿辅导过程,将其变为了可视化的“决策教学”:“为什么要先查位次”“如何精准拆解用户个性化需求”“怎么调用10+工具链进行逐层分析”……它全透明地呈现了完整思考链条,相当于给了考生和家长1对1的志愿填报方法论教学。
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扁担女孩”刘燕也会用元宝,她大概率不会产生之前“想当老师,所以得读教育学”那样的错判——AI给她的选项可能会是些师范类院校和专业。
在实测过程中,我发现有的AI志愿填报工具会出现几个问题:1,只能结构化输入,如“省份+分数+选科”;2,我在输入成绩后,给出的是2024年湖北省高考成绩位次。而在我遗漏地区等报考字段后默认我是“北京考生”,对我提出的“好就业”要求置若罔闻,也是多款工具的“硬伤”。
但元宝支持“自然交互”,就算我用最日常的口语化表达提问,它也能理解我的多层意图;凭借接入专业高考知识库,它取用信源数据时避免了普通公网搜寻的滞后或错误,给出的信息更为准确。非但如此,元宝还会在我漏掉“湖北考生”信息后主动追问让我补充提供,解释推荐的专业为什么好就业。
值得注意的是,跟其他AI应用快速给出结果比,元宝并不算快,其深度搜索模式思考时长普遍长达2分钟以上。但“边想边搜”的交互式决策和多轮“思考-搜索-验证”流程反而让人更安心——志愿填报毕竟是大事,本就该多思考一会,比起快速,人们更想要的是靠谱。
04
不只能提供答案,还能传授方法;不仅能处理数据,还能理解情感;不光是分数匹配,还是长远规划;不但可私人订制,还能免费畅聊不限量……当AI志愿规划师集张雪峰跟易中天的优点于一身,还以免费模式撼动“志愿咨询服务=信息差生意”的根基时,随之而来的便是“A+教育”最动人的场景——教育平权。
在很多高考生志愿填报容易被信息差绊倒的背景下,元宝们正用信息普惠努力铲平那道深沟,让每个人拥有自己专属的AI志愿规划师变得触手可及。
如此一来,即便是农村家庭,就算是寒门学子,也能更好地避免“高分低录”“专业错配”等情况。
这不免让我想起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小巷人家》剧中的情节——
在苏州棉纺厂家属区长大的庄图南(范丞丞饰)高考考完后,焦虑不安。邻居宋莹(蒋欣饰)问图南妈妈(闫妮饰):“图南成绩那么好,怎么还能着急上火呢?”图南妈妈说:“要填志愿了!图南拿不定主意。”
在复旦历史学和同济建筑系之间犹豫、担心报复旦滑档的图南,最终在高知长辈的建议下,选了同济。
分数是够了,兴趣也对上了,可没多久,图南被告知存在轻度色弱,一家人又忧心忡忡。
担心因此被拒录的图南爸爸,为此专门跑到上海,进入同济大学招生处想“运作”一番。结果被招生老师训斥“这是在教孩子投机取巧”,并被告知“轻度色弱不影响学习建筑专业”。被拒录的担忧,终成虚惊一场。
问题来了:如果换做是今天,图南的志愿填报之路还用得着这样一波三折吗?
用不着。因为知之为知之,不知AI之。
这,便是技术进步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