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爬长城、吃豆腐宴,带领学生领略家乡文化;研学、一日住校、开草坪音乐会,留下对母校的温情记忆;辩论会、论文答辩、学段衔接课,为开启新的学习做准备……又是一年毕业季,北京中小学不断创新毕业设计,以多元活动为学生上好“毕业大课”。
在游和学中感受家乡美
今年毕业季,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六年级毕业生在“光影”和“山水”中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学校设计的“光影奇遇逐童梦,山水同窗话未来”毕业实践课,带领学生们走进中影电影制片厂、环球国际影城等地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拓宽视野、锤炼综合能力。据了解,该校多年前就注重对六年级毕业课程的系统设计,此前还开设过“读名著,走名城”毕业研学课程等。
在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班主任杜薇每年都要用别样的“最后一课”为学生们送上祝福。今年,在学校毕业典礼后的第二天,杜薇就组织学生来到了延庆区。沿妫河骑行26公里、品尝柳沟豆腐宴、参观瓮城遗址、封存时光胶囊……毕业季活动在杜薇的精心设计下,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在骑行中,我们师生一起大声传递口令,牢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用汗水和毅力顺利完成了挑战。随后,我们还封存了‘时光胶囊’,写下了对3年后美好期盼的寄语。这次活动既是小学生活的一个圆满句号,也是初中生活的起点,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六年级8班学生胡潇荣说。
教会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毕业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倡导以“小切口”撬动育人“大改革”的背景下,全市中小学积极创新毕业课程的形式和内容。
音乐节是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的美育品牌项目,今年的高三年级毕业晚会恰逢校园艺术节,学校特别举办了草坪音乐节,展现优秀艺术团队及个人取得的成绩。金帆管乐团、舞蹈团、合唱团,校园十佳歌手等学生代表依次上场,让整场活动精彩纷呈。
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庄学校马坊校区的云帆剧场内,六年级非洲鼓模块课的学生们用热情洋溢的表演,为自己的小学生活画上完美的句号,也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在演奏会上,学生们精心准备了《红山果》《像你这样的朋友》《世界赠予我的》等多首曲目,用乐曲传递感恩之情,用鼓点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的毕业季系列活动中,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一场星光音乐会。学校特别邀请专业歌手、大学生志愿者登台献艺,师生代表也通过歌声表达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感恩之情。当天,在学校户外自然教育营地上,学生们还学习了扎帐篷、准备露营物资等实用技能。在自己亲手搭建的帐篷里,学生们分享着美食和趣事,获得了独特的露营体验。
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举行的“住家一晚”毕业活动,为六年级学生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成长盛宴”。夜幕降临,校园里帐篷林立,顿时变身欢乐的海洋。除了“住家一晚”活动外,学校还安排了“诗颂家国”和“探秘明十三陵”项目式学习等内容。“小史学家”们通过文献考据、剧本编创、文创设计等多元实践,将《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活化成立体文化体验,用沉浸式戏剧演绎大明风云,用文创产品让文物焕发新生。
“当音乐节、毕业露营等活动开始加入毕业课程,就为毕业班学生打开了一个美好校园的想象空间。”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级部主任贾茅茅说,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应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对当下生活的热爱。
开启责任与成长的深度探索
毕业的仪式、活动和课程,不仅是学校的育人载体,还是其办学气质的最好彰显。论文答辩、诗词大会、学生辩论会,这些看起来极具挑战性的内容,也被融进了北京市中小学校的“毕业大课”中。
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人人都要经历“学术首秀”。学校将论文写作纳入六年级的课程设计,成为毕业课程中的一部分,这一举措已坚持了近10年。在今年的24场毕业论文答辩中,就包括了240个毕业研究项目、8大领域课题内容。从书法的演变过程、计时器的前世今生、小学生近视低龄化的成因及预防到小学生追星情况探析,话题包罗万象,内容独出机杼。
据学校副校长张燕青介绍,这场学术之旅背后,不仅凝聚着学生家长的专业支持,更让学术探索充满了人文温度。从选课题到答辩汇报这一研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团队精神,调动他们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去实验、采访,达到研究的目的。
在北京市通州区东方小学,六年级的毕业生迎来了另一场“辩”。作为今年毕业课程的核心项目之一,“思辨未来”辩论赛以“AI对小学生的成长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切入点,将课堂延伸至社会议题的思辨场。六年级10个班级学生开启了一场关于责任与成长的深度探索。学校校长米莹表示,这场毕业辩论赛不仅是一场语言的较量,更是一次思维的觉醒,学生们用数据与情怀、逻辑与温度,诠释了“未来主人翁”的责任与担当。
站在传统的起点上迎接未来
为了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学校将毕业典礼选在北京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举行。现场,毕业生们身着汉服走过“状元桥”、跨过“进士门”,在五百余方明清科举匾额前齐诵誓言。在谢师礼环节,学生们行四拜古礼、诵读尊师誓词,以传统礼仪表达对老师的深切感恩。
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杨凤立表示,毕业典礼将千年文脉与青春成长深度融合,不仅为学生的初中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之火。
除了精心设计传统仪式,让毕业生在这堂生动的人生课程中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与未来的期许外,一些学校还专门在毕业季设置了学段衔接课程和活动。
北京市西城区鸦儿胡同小学专门设计的“数智起航”小初衔接数学思维特色实践活动,通过一个个例题挑战,让学生对初中的思维方式有了初步认知,并对以往学过的数学定义、公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复习。“这种自然的衔接方式,让学生对未来的初中数学学习充满期待与信心。我们坚持实施毕业课程已经3年了,这一课程在市区课程展示活动中还获得过一等奖。”该校校长秦历红说。
专家观点
搭建生命成长桥梁
黄晓玲(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毕业课程是学生在毕业前参与的一系列课程或活动,包括相关的仪式典礼、实践活动、主题课程、项目学习等,是学生成长关键节点的育人载体。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创造记忆、凸显意义、赋能发展”的毕业课程设计和实施。
从实践上看,毕业课程在内容上具有丰富性,课程思政、情感教育、生涯规划、未来创想、志愿公益、高学段生活体验等各有侧重;在形态上具有创新性,主题展示、专题交流、项目活动、综合实践、毕业旅行等异彩纷呈;在功能上具有整合性,充分发挥知识总结、情感升华、价值体悟、社会交往、学段衔接等育人作用。
毕业课程整合国家课程相关主题或单元,以及学校校本课程和丰富地域资源,充分体现学校育人特色,在设计和实施中要以素养为锚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整合为路径、以发展为标尺,将课程从“教学环节”升维至“成长样态”,使学生在知识获取、实践体验、自我认知与社会联结中,搭建生命生长的桥梁。
一是明确主题,彰显意义。毕业课程在课程样态上是特定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一般通过主题引领的活动或项目呈现,内容和时间安排较为灵活。关键在于在毕业基调上结合学生特点、学校育人理念和资源实际,凝练课程或活动主题,并赋予立体综合的意义维度,发挥关键节点撬动阶段成长显现的作用。
二是突出参与,发挥自主。毕业课程是面向每个人的课程,是激发生命力量的标志性课程,需要每位同学的全情投入和深度参与。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主性,主题的确立、内容的设计、活动的开展、评价的呈现等,都需要彰显“我的课程我做主”的鲜明特质,以真正在毕业课程中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三是形式创新,激发体验。毕业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隆重的仪式感,要通过规范、创意的设计,让学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激发全新的成长体验。关键在于打破时空限制,创新创意,整合资源,通过氛围营造、活动创新、家校社协同,强化集体记忆、促进情感联结、激励未来发展。
来源:现代教育报
流程编辑:U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