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妈
周末在游乐园,我看见一位妈妈蹲在旋转木马旁,轻轻拍着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孩子:"宝贝是不是特别想再玩一次?"孩子抽泣着点头,她便掏出手机查看排队时间,温柔地说:"我们等下一轮好不好?"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的发现:当孩子情绪爆发时,家长的第一反应会像种子一样埋进孩子心里,决定未来二十年他们处理情绪的方式。
1、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
去年冬天,小芸的儿子因为积木倒塌大发雷霆。她没有说教"这有什么好哭的",而是抱着孩子说:"小火车撞坏了,你一定很难过吧?"孩子在她怀里哭了十分钟,情绪平复后自己重建了积木。
这个场景印证了发展心理学中的"情绪容器理论"——当孩子激烈的情绪被父母温柔接住,就像暴雨落进湖泊,终会恢复平静。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类情绪爆发时,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会暂时"掉线"。这时候说教就像对着关机的手机发指令,看似努力实则无效。
真正有效的方式是像消防员接水带那样,先接住喷涌的情绪,等大脑重启后再讨论解决方案。
2、用"有限选择"代替"绝对禁止"
秋兰家的孩子曾在超市哭闹着要买糖果,她没有简单拒绝,而是蹲下来轻声说:"你是想现在吃一颗水果糖,还是回家后我们用酸奶和水果做冰淇淋?"
这个智慧的"有限选择法"源自正面管教理念,既守住了原则,又给了孩子掌控感。
儿童发展专家认为,2-7岁的孩子正处于"自主性发展敏感期"。
当他们感到被尊重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这种愉悦感会让他们更愿意配合。就像给沸腾的油锅盖上锅盖,看似限制实则化解了更大的危机。
3、把"战场"变成"游戏场"
阿琳曾分享过神奇经历:有天接女儿放学时,孩子突然躺在地上哭闹。她灵机一动说:"我们假装是两只小乌龟,看谁能慢慢爬回家?"女儿立刻破涕为笑,这场情绪危机就这样被游戏化解。
这种"情绪游戏化"策略,正是游戏治疗法的精髓。
脑科学研究表明,游戏能激活孩子大脑的奖赏系统。
当家长把严肃的对峙变成轻松的游戏,就像给苦药裹上糖衣,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让教育自然发生。这种充满创意的处理方式,往往比简单粗暴的压制更有效。
写在最后
傍晚的游乐园里,那位妈妈和孩子已经坐在长椅上分享冰淇淋。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孩子脸上还挂着泪痕,却已经开心地比划着下次要坐哪匹木马。
这温馨的画面提醒着我们:教育不是雕刻刀,而应是润物无声的春雨。当我们在孩子情绪的惊涛骇浪中稳住自己的船,用理解作锚,用智慧为帆,终会带着他们驶向平静的港湾。
下次当孩子躺在地上哭闹时,不妨试试这三个方法:先给情绪一个拥抱,再给选择一份尊重,最后用游戏点亮黑暗。
这些看似柔软的力量,往往比一万句吼叫更能滋养孩子的内心,也在他们心中种下处理情绪的智慧种子。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alan,国家认证育婴师、家庭教育讲师,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儿经验,欢迎关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