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咨询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孩子之前特别乖,也特别上进勤奋,不知道为什么进入青春期后,就特别迷恋手机,突然变得很懒,对学习完全没有兴趣。
家长看到孩子这样,就很焦虑,于是就唠叨,讲道理和发脾气,试图来纠正孩子,让孩子能迷途知返,回头是岸。
可是,家长越管孩子,说得越多,干预越多,孩子的反抗越彻底,原本还能摸鱼的学会些,被父母一干预后彻底不学了。
这可急坏父母了,觉得都是孩子太懒了,太迷恋手机和游戏。
于是用更强硬和雷霆的手段来夺孩子手机,甚至通过断网断电的方式来逼孩子放下手机,收心来学习。
只不过,家长的这些做法原本是想让孩子迷途知返,却让孩子更加依赖手机,对学习的最后一丝热情与内疚之心也不复存在。
在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被父母们忽略,那就是:
即便孩子没有手机,即便孩子很勤快和能吃苦,就一定会有内驱力去学习吗?
在我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通用问题:
那些厌学和没有自驱力的孩子,通常都是被父母管理非常严格,要求很高,而且态度和手段都很强硬的家长。
在孩子幼年时,家长的强硬与一言堂,对孩子是起到震慑和胁迫作用的,孩子不敢不听话,不敢不听父母的安排与要求。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父母认为孩子很乖,很省心只是一种表象,这种表象是基于孩子对父母的畏惧与恐惧之下,不得不服从和变乖来讨好父母。
孩子小时候,越是被高控和要求很严格,养育方式很流程化和严格化,越容易在青春期和初高中时期反叛。
父母这时还想用早年高压高控和斥责孩子的方式,逼孩子就范,按自己的要求与规定去学习,大概率会失败,甚至会引发孩子强烈的反抗。
孩子想反抗父母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不理父母,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反锁门不说话,跟父母一说话就争吵等。
青春期往往管不住的,都是少年时代特别乖巧,特别听话的孩子。
因为之前在父母的高压管控下,孩子太乖的同时,也有压抑了需求与情绪,所以会在青春期爆发和叛逆。
父母认为孩子懒和对手机的依赖而不学习,这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孩子的内驱力消磨殆尽。
孩子眼里没光了,心里没盼头了,觉得自己没希望了。
所以才会扎进手机里,寻找一点乐趣,才会无力的躺平,啥都不愿意做。
一个被情绪困住的孩子,是动弹不得的,心动也无法行动。
心力不足会导致孩子胡思乱想,行动迟缓,而废掉孩子的从来不是手机和懒,而是父母用力过猛,太直升机的教育方式。
当父母靠外部驱动力来倒逼孩子努力,一时可能会有用,但时间久了只会加速瓦解孩子的内驱力。
这就会出现父母催一下,孩子行动一步,父母催两下,孩子再走两步。
等到父母催孩子催不动时,所有外部嵌入的力量都变成了无用功,越催越停滞,越催孩子躺平得越彻底。
就好比家长早年对孩子的管控就像弹簧一样,经年累月的积压才能弹起,积压太久时弹簧的“芯”受损后,再怎么施压,都无法弹起。
如果孩子没有意愿,没有正向动机,没有自我负责和自我承担的意识,孩子就不可能有内驱力。
这时孩子就如同浮萍一样,随风飘落。而手机和躺平,则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会像抓住一个救命稻草一样,想在避风港里有些许的温暖和依恋。
孩子内驱力的消磨殆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是家长一次次责备,一次次干预,一次次严苛,一次次对孩子高压高控而导致的一个冰山群。
想激发孩子的内驱力,重点在于父母的觉醒与自我改变,调整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与教育模式,因为解铃还须系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