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新程将启,研路相逢。不久后,新一批怀揣学术理想、充满青春活力的研零新生将踏入南师校园,开启他们的求知之旅。为助力新生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南师研究生”微信公众号推出“研零导航”栏目,以笔墨为引,分享科研心得、生活体悟与职业洞见,用文字为后来者点亮一盏明灯,共绘南师研途的精彩画卷!
本期征稿主题:1.围绕研究生的学术精神与学术道德阐释观点;2. 围绕研究生阶段的科研技巧与方法分享经验;3. 结合自身经历对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分享体会;4. 结合专业特点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思路。研究生同学们围绕上述主题进行写作,立足真实科研历程、生活感悟或专业特色分享独到见解,为研零同学提供切实的参考与指引。
作者简介
林佳悦,2024级硕士研究生,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任教师教育学院学生团总支宣传委员;曾获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全国铜奖、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大赛决赛优秀奖。
引言
九月入学时,校园里的梧桐树还是翠绿色的。我带着二十公斤的沉重行李和一颗因入学而飘飘欲仙的心,住进了位于句容和仙林交界的研究生宿舍。夏日的暑气仍在,窗外拖着蓝色长尾的野鸟(似乎是灰喜鹊)每天在固定时间开始鸣叫,轻快地掠过天空一角时投下阴影,就像一块准时出现的橡皮擦,慢慢抹去我本科时对研究生生活的浪漫想象。我想,大多数普通研究生的生活,可能不像电影里那样充满“慷慨激昂”和“醍醐灌顶”,更像是一场漫长的、道路有些崎岖的长跑。没有预告,没有配乐,只有自己和脚步声,夹杂着偶尔经过的路人目光里的困惑与善意。
一、每一节课,
都是一场和自己缠斗的战役
本科阶段的课程是大采购般的“照单全收”,研究生阶段则更像是“精耕细作”,但我尚未具备这样的实感,直到学习了《教育研究方法》。
Y老师是个严谨而又不失风趣的人,从最基础的问题意识讲起,过渡到如何使用SPSS软件进行各项操作将杂乱的数据抽丝剥茧,穿插着许多来自顶级专家通过循证研究的得出的宝贵教育经验——怎样吃早餐让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母亲和父亲的学历和陪伴对孩子的成绩会有怎样的影响种种。
那段时间我每次上课都坐在前排靠过道的位置,一是为了将PPT拍得更清晰,二是方便走动,趁着课间把脑中的水分甩走些许。课堂缺少不了提问环节,Y老师严峻的目光时不时扫过前排,我总是直直迎上,显出一副胸有成竹之态为自己壮胆。此招颇有成效,让我蒙混过关了许多节课,直到有一次,Y老师点人上台画正态分布图,我这位“南郭处士”不幸中招,在热爱独奏的“湣王”面前原形毕露。于是痛定思痛,下课回到宿舍,把《爱上统计学》《行为科学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SPSS(PASW)数据分析范例解析》的文档和拍好的PPT打开,再把自己的脑子摊开,像整理抽屉一样,把旧有的“写八股文”的那套思路拿出来,一件件拆解重装。PPT和书上的图表和数据像一大团雨后的电线,交织缠绕着,时不时还炸得滋滋作响。最终的期末考试成绩,谈不上优秀,倒也是稀里糊涂地通过了。
就像经过外放着流行歌曲的店铺突然听到熟悉的旋律却变了调式,有时候我会觉得很像在重新认识“教育”这门学科——它不只是“会说会写”,而是要“知道怎么说”和“为什么写”。因为咖啡因而辗转反侧的深夜,月光的余晖里漂浮着尘埃的颗粒,我忽然意识到那些曾经被当作真理记诵的“卡方检验”或“T检验”操作流程,如今正在其他课程的论文写作中碎裂重组——它们不再是被供奉的教条,而成了需要反复验证的假设。这碎裂与重组的过程,大抵便是所谓“研究”的滋味了。本科时,书是平的,知识是印在纸上、抄在笔记里、刻在考卷上的铅字,如同橱窗里陈列的标本,形态分明,色彩固定。荧光笔划过之处,便是重点,便是日后赖以行走的路径。那时的我像是虔诚的信徒,捧着圣典,只需记诵与复述,便算完成了某种功课,心中亦觉得踏实,仿佛真理已被掌握在方寸笔记本之间;而研究生的书桌,却仿佛置于解剖台前。那些熟悉的术语、公式、方法,不再是供奉的神像,倒像是被缚在台上的客体。调用知识如同使用锐利的手术器械,一层层剖开表像,露出内里盘根错节的结构。这过程,常使人疑心自己是否选错了路,抑或过去几年所学的,不过是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所谓研究生的学习,大约就是这样一种缓慢的祛魅与艰难的重建。正是旧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地碎裂与重组中,属于你自己的、带着体温与思考痕迹的理解,才可能像废墟上顽强生长的草芽,一点点探出头来。这“教育”二字的分量,也才在反复的叩问与验证中,沉甸甸地落到了实处,不再只是纸上的铅字,而是血液里流淌的认知。
原来,“研究”不是拧螺丝,而是与世界谈判的一种方式。
二、宿舍与办公室之间的流动生活
研究生生活似乎天然与“漂泊”二字有关。我的日常在宿舍、办公室和仙林湖与仙林通勤的班车之间不断切换。每一个地方都像一块小小的、形状不规则的拼图,硬塞进一天的光阴里,各自散发着不同的气息和温度。
宿舍,是归鸟的巢穴,也是挑灯夜读、与DDL近身搏斗的临时战壕。四壁沉默,只听得见键盘鼠标的敲击声和已然入眠的舍友均匀的呼吸。又一晚阵地战的暂时休止,身体疲惫得像购物后被掏空的钱包,倒在床上,思绪却常常如脱缰野马,在论文的迷宫里横冲直撞,或干脆跑到不相干的陈年往事里去。有时半夜惊醒,对着天花板上模糊的暗影,竟不知身在何处,唯有一种空落落的遗憾感,仿佛灵魂刚从远方漂泊归来,尚未完全着陆。
办公室,则是一座微型的、运转迟缓的旧邮局。推门进去,空气里混杂着书报的墨香、咖啡的焦苦,还有某种难以言喻的、属于象牙塔的朴实气息。上班营业,于是作为“邮差”,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有时是新鲜热乎的点子,有时是搜肠刮肚蹦出的字句——郑重其事地“投递”出去。收到些回响的一刻,确实能感到微薄的、名为“充实”的慰藉,足以打发长途跋涉的邮差。
至于班车,那是我在这漂泊途中最常放松自己的地方。狭窄的公交车车厢像个巨大的沙丁鱼罐头,满载着同样年轻的面孔。下坡和刹车班车总是摇晃,身体被无形的力量推搡、挤压,动弹不得,就在被摇匀的环境中,我的思绪反而最是澄明。车厢是观察人间百态的移动窗口,目光流转,沿途风景如流动的默片,一帧帧闪过。清晨八时,电子厂门口是另一股汹涌的人潮。那些青年男女,穿着统一的工装,步履匆匆,走过斑马线,汇入厂门。这景象总让我心头一震:我们坐在驶向“知识殿堂”的车里,他们奔向轰鸣的流水线。两条轨迹短暂交汇,又迅速分离。仙林大道的树是忠实的看客,郁郁葱葱,沉默地延伸。那些不知名的花儿,管它红的黄的紫的,在朝阳和晚霞里兀自开得没心没肺,全然不顾车上这些心事重重的过客。有时阳光斜射进来,在拥挤的人头上跳跃,是这通勤路上免费的奢侈,提醒着生活里还有固执的美好存在。
日子就这样在三点之间画着单调的三角。所谓“研究”,常常是坐在桌前,面对一摞书或屏幕,感觉时间像粘稠的糖浆,缓慢流淌,而自己正一点点沉下去。所谓的“生”,则是在这固定的轨道上,努力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能证明自己还活着的瞬间——班车窗外一张生动的脸,办公室里一句难得的调侃,宿舍深夜窗外偶然划过的一声摩托轰鸣。悬在校园与社会的缝隙里的我,既非纯然的学生,也非真正的社会人,像一群迁徙途中短暂停歇的候鸟,翅膀下积蓄着力量,也背负着不知终点的迷茫。
研究生生活本就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也许只是想起一个人下了班车走回寝室的路上,看到新生的小猫嬉戏打闹时还能够会心一笑的平凡时刻。
我知道,我还在路上,还在爱着“研究”这件事,还在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三、给即将入学的你:
不必急,不要怕,要热爱
如果你也是即将开始研究生旅程的人,我想对你说三句话:
第一,不要着急。你一开始也许会着急,听不懂研究术语,看不懂学术专著,写不出论文。这些都是“正常的”。度过一生并非漫步穿过田野,行路不仅仅在于快慢,还在于是否能够持续;前进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在于能否保持正确方向。
第二,不要怕孤独。研究有时候就是一件孤独的事。你可能会在凌晨两点打字,也可能在办公室的日光灯下发呆。但请记住,孤独也是一种能量储备,一种沉下去再浮上来的节奏。
第三,要热爱。要热爱老师的提问,热爱经典里铿锵有力的字句,热爱每一个为课程和论文思考的深夜。研一只是开始,漫长的路还在前面。愿我们都能在不断学习的旅途中,保留那份微小但坚定的热情。
——这不仅是写给未来的你的话,也是写给此刻正在写这些文字的我自己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