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前的招生信息一出,太原理工大学就用一个“史无前例”的操作刷爆了网络——它在一个专业组里硬塞了71个专业,几乎涵盖了全校大部分本科专业,考生一旦报这个组,能进哪个专业基本全看运气。
太原理工,这名字在山西省是响当当的,但放到全国211阵营里,就显得有点中游偏下了。
它是山西唯一的211,也是地方省属高校,2025年软科排名103位,校友会榜单115位,说不上惊艳,但在山西就是“一哥”。
这份“一哥”身份,让它承担着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尽量让更多本地考生有机会穿上211的校服。
于是,扩招成了它这些年的主旋律。
如今校园里有学生四万六千多,比山西大学硬生生多出两万多人。
2024年,它曾因为“软件工程”专业一年收了1871人而被质疑是不是想把计算机变成“第二个土木工程”。
一年过去,这股子狠劲儿没收敛,反而在2025年总招生规模又加了一千,接近一万人。
可这次争议焦点,不再是人数,而是它那神奇的招生分组。
山西物理类考生面对的,是它划出来的四个专业组——听起来还算正常,但细看就会发现,303专业组简直是个超级大杂烩,71个专业塞在一起,从计算机、电子信息、电气这些当红炸子鸡,到土木、环境、矿业、材料这样的冷门,啥都有。
一个组招2771人,占全校专业三分之二不止。
换句话说,除了个别有明确分数优势的幸运儿,大部分人报这个组就像摸彩票——惊喜和踩坑五五开。
学校说还有301、302、304三个组。
301是经管类,因为选科要求不同被单列;302是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因为需要绘图基础,也单拎出来;304是软件工程,一个专业单飞,1595人规模加上年学费16000元的“特别待遇”,成了独立存在。
要不是这些少数专业另有要求,估计学校真能把全校专业揉成一个超级组。
全国范围内,像它这样玩分组的,几乎没见过。
有人说,这并不全是太原理工的问题,全国很多学校都这么干。
“专业组”的本质,就是把冷门绑在热门旁边,让冷门不至于没人报。
这逻辑没错——没人去学冷门专业,长远来看对经济运行确实有隐患,毕竟再不起眼的专业也总有用武之地。
但从执行层面,很多学校为了抬录取线,就故意把最抢手的专业跟最难招的放一起,高分生想冲热门,就得接受有可能被调剂的风险。
太原理工就是最极端的例子。
结果呢?
2025年山西本省最低录取分大跌到517分,位次比去年掉了两万多,303专业组录取线532分,只比特控线高25分。
奇怪的是,学校似乎一点不担心,还在官网高调宣布“生源质量再创新高”,挑了几个外省高分案例来展示,本省占55%招生比例的真实情况一句不提。
外省招生计划本就极少,比如浙江,每个专业都在10人以内,这样的计划波动大,容易出现亮眼分数。
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我不太理解为什么还要坚持“院校 专业组”模式。
浙江、山东的“专业 院校”模式,不靠绑定照样有人报冷门。
把所有专业塞一块儿,看似方便学校管理,其实对考生极不公平,尤其像太原理工这种“一锅炖”的玩法,更像是一场赌局,绝大多数人都得接受被调剂的现实。
你很难说这是不是对学生的尊重。
写到这,我不免想起娱乐圈的一段往事——2012年甄子丹和赵文卓,因为电影《特殊身份》合作破裂而开撕,当时吵得满城风雨。
十三年过去,两人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轨迹。
甄子丹依然活跃在国际和国内的动作片一线,2025年主演的《疾速追杀4》在好莱坞上映,他还在两会上发言,圈内地位稳固。
生活上,他和汪诗诗的婚姻走过二十多年,育有一儿一女,62岁生日还和家人去大理度假——这份自在,不是人人都有的。
赵文卓这边,骂战后作品亮点不多,但他在综艺上找到了新的舞台。
2021年的《披荆斩棘的哥哥》里,他的武术功底和温和性格赢得了一波好感。
家庭上,他和张丹露的婚姻同样温暖,三娃其乐融融。
2025年7月,他发文庆祝大女儿高中毕业拿下多项大奖,儿子也获荣誉奖,那份为人父的骄傲,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也许不管是高校招生的“盲盒”,还是演员人生的岔路口,背后都是规则、选择与运气的交织。
有人被系统打包进不知所措的队伍,有人用时间和坚持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只是不同的是,报志愿的学生往往没有“重拍”的机会。
想到这,我忍不住希望——那些负责规则的人,能不能多想一步,让每一次选择都更清晰、更公平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