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遇见阅读障碍》一书的领读者和实践者,我们始终以王玉玲老师提出的“神经发育多样性”观念为核心,将阅读障碍视作一种独特的神经特质——它不是缺陷,而是差异,甚至可能蕴藏着未被发掘的优势。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支持阅读障碍学生,需要语文教师与班主任形成协同之力,以“看见差异”为起点,以“精准支持”为路径,共同为每个孩子铺就适合的成长之路。
语文学习以文字为核心,阅读障碍学生在此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更为直接(如识字困难、阅读串行、书写错误等)。语文教师的支持须围绕“看见差异—理解优势—重构路径”展开,从认知调整、方法创新、评价革新三个层面,让每个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触摸语言之美。
看见“差异”:调整自身认知和情绪。当看到学生读书时磕磕绊绊、跳字漏字还会串行,抄写多遍依旧记不住或者写错,最后不愿意写字甚至抵触学习时,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我们可能遇见了一个“聪明的笨小孩”——阅读障碍者。我们要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改变自己对于阅读障碍学生的认知,调整自身的情绪,用平和、尊重、包容的心态面对阅读障碍学生。
理解“差异”:探寻优势,重构学习方法。语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寻找自身的学习优势。阅读障碍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口语表达能力较强,针对上述特点,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寻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联及汉字本身的特点、构型规律等,激发其独特的想象力,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记忆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考虑打开学生的多元感官通道,针对其难以理解的内容配以视频或图片。
关注“差异”:革新评价,铺就无障碍通道。语文教师作为教育改革有力的实践者,可以尝试改变评价方式。例如,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方式,如纯文字作文、语音版作文、图文形式作文等。同时设计增值性评价,更加关注创意表达而非错字个数。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阅读障碍学生提供支持,如适当延长考试时长、允许其通过语音转文字形式修改作文等。
作为班级工作的“织网人”,班主任的核心职责是构建包容的成长生态,使阅读障碍学生在被尊重、被看见的环境中释放潜能,并从班级氛围、资源联动、信任建立、家校协同四个维度搭建支持网络。
营造尊重接纳的班级氛围。班主任要主动打破对阅读障碍学生的偏见,通过设计集体活动(如“我的特别能力”分享会、合作式项目学习等),让全班学生看见这些学生在阅读之外的努力和闪光点(如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理解他们在文字解码方面的“不同”而非“不足”。同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允许他们根据自身兴趣组建学习小组,支持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差异”成为班级多元生态的一部分。
联动资源,让闪光点被看见。阅读障碍学生常因阅读短板导致其他优势(如口语表达、创造力、逻辑思维等)被掩盖。班主任要主动联动科任教师,为他们创造课堂展示机会,如在数学课上鼓励学生分享解题思路、在音乐课上邀请学生参与节奏编排等,帮助学生建立“我能行”的自信。
建立信任关系,成为学生的“安全港湾”。班主任要以“亲其师信其道”为原则,用耐心和共情搭建信任桥梁。例如,通过一对一倾听了解学生的困境,避免用“再努力点”“态度认真些”等评价加重其压力。同时,班主任可借助小物件(如定制的便利贴、专属笔记本等)传递关注,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懂我”。当信任建立后,班主任再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学生将会愿意尝试和配合。
调和家校关系,引导家长关注优势。许多家长对阅读障碍存在误解,容易陷入“纠错式教育”的误区,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班主任要帮助家长理解阅读障碍的神经发育特性,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特长(如绘画、运动、口语表达等),将其作为孩子建立自信的支点,通过“优势带动弱项”的方式,让孩子的学习体验从“痛苦”转变为“成就感”。
语文教师的“看见”指引阅读障碍学生在语言世界中找到入口,班主任的“守护”帮助他们在成长环境中获得支撑。二者协同,方能让每个孩子明白:差异不是障碍,而是独特的成长印记。
(作者单位分别系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6版
作者:赵辰圆 赵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