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新华日报)
□ 翟 莉
在当今以数据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这为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指明了方向。数智时代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政治素养、教育素养、学科素养和数字素养,而且需要提升情感素养,以情感素养赋能立德树人,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育人挑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情感素养既包括教师职业所要求的、教师应具备的情感品质,如仁爱、公正、宽容、同情等,又包括教师觉察、理解和调节自我及他人情感的能力,如情感识别能力、情感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在数智时代,情感素养是教师难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教师胜任学生价值引领和情感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备品质。
价值引领需要教师具备情感素养。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面对数智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趋势,教师承担着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经历理念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的完整过程。情感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数智化技术虽能大幅度提高知识传递效率,但这些技术手段缺乏真实的情感输出和价值引导能力,其工具属性无法取代教师在价值观教育中所具有的情感优势。教师提升情感素养,能助力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结,构建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创造“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环境,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具备良好情感素养的教师能洞察学生情感状态,理解学生情感需要,为价值观教育提供精准的教学支持和情感支持,引导学生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情感认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
情感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情感素养。情感教育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注重人的情感、关注人的精神成长。情感教育既涉及如何认识和调控自身情感,也关系到如何理解他人情感,如何运用情感互动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数智时代背景下,教师情感素养对于弥补技术局限、落实情感教育具有重要价值。数智化技术无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联结,这让过度沉迷技术的学生易产生社会隔离感和孤独感,引发现实情感表达的淡化和情感关系的疏离,滋生情感异化和社交能力弱化等问题。面对数智时代给情感教育带来的挑战,回应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情感智力、社交能力等,有赖于教师情感素养的提升。只有具备良好情感素养,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问题,通过有效的情感交流和互动,走进学生内心,引导学生学会情感管理和情感表达,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具备良好情感素养的教师还能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陶冶,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教师情感素养的重要性不仅凸显在价值引领和情感教育上,而且体现在认知发展、德性养成、审美教育等育人全过程中。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需要教师情感的投入和渗透。教师情感素养有助于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提升育人质量。它不仅是保障育人质量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教师增强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基础。数智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空间的变化以及个性化教育难题等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压力,可能影响教师的情感状态。良好的情感素养有助于教师从容应对各类情感事件,缓解其心理压力,理解和调整自身情感状态,实现情感自洽,最终增强其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
数智时代背景下,提升教师情感素养既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又是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实需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何提升教师情感素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激发教师提升情感素养的内在动力。教育家精神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反映了教师对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和情感态度。这六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内在统一。它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价值指引。数智时代背景下,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树立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坚定自身专业发展方向,涵养“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创造具有情感温度的育人场域。教师应在“勤学笃行”中反思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情感素养,并以自身良好情感素养“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引领学生思想,陶冶学生情感,实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社会、学校、教师教育多方支持,构建教师情感素养发展的外部环境。社会、学校和教师教育等多方力量构成教师情感素养发展的重要支持。应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和社会声望,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以激发教师提升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积极作用,讲好教师故事,引导大众建立对教师的合理期待,避免社会负面舆论增加教师压力。学校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建人文关怀的组织文化,给予教师尊重、关心和信任,满足教师的情感需求,激发教师积极正向的情感。学校可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成立教师素养工作坊、课题研究团队等方式为教师情感素养发展提供支持。教师发展共同体定期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既能促进教师的团队协作,又能深化同侪之间的情感互动,促进教师情感素养发展。教师教育构成教师情感素养发展的另一重要职业环境。教师教育者应结合数智时代需要,将提高教师情感素养纳入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课程体系,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情感分析等技术手段赋能教师情感素养培养,通过实践取向的课程设计,运用专家讲座、具身体验、实践反思等方法,为教师提升情感素养创造条件。
以教师主体意识为核心,推动教师情感素养的实践养成。教师应强化自身主体意识,自主自觉地在实践中提升情感素养,这是教师情感素养发展的根本路径。数智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警惕技术理性遮蔽教育主体性的风险,在合理利用技术的同时,强化自身主体意识,主动提升情感素养。教师应重视情感素养对于立德树人和自我成长的双重意义,激活素养发展的内在需要,在实践中积淀情感经验,锤炼情感品质,锻炼情感能力。情感素养具有内隐性和高度个体性。在教育情境和人际交往实践中,教师对自我和他人情感的识别、理解和调节,对各类情感事件的应对等,既是教师情感素养的表现,也为教师情感素养提供了发展契机。教师唯有立足实践,坚持反思实践中的情感表现,不断总结自身情感素养的特点和不足,持续自我修正、自我超越,才能逐渐提升自身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最终推动良好情感素养的养成。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