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马 喆
英国生态学家和高等教育学家埃里克·阿什比在《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遗传环境论”。根据该理论,大学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即大学的发展受到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大学产生于人们对更高水平的科学知识的求索欲,这决定了大学的内在遗传因素与知识的探索和传播密不可分。遗传因素奠定了大学的本质特征,使大学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体。同时,大学的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深刻影响。大学要根据特定的外部环境不断调整教学科研活动,为自身赢得发展空间,并且使自身具有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鲜明特点。因此,秉持内在遗传因素并积极适应外部环境是大学发展的必然途径。脱离特定的外部环境,大学将成为空中楼阁,失去其功能性价值;丢失内在遗传因素,大学将混同于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体,失去自身的本体价值。
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大学要实质性融入地方经济格局。对于地方大学而言,地方经济环境是其生存发展的土壤,是首要的外部环境,适应并融入地方经济格局是地方大学的必然选择。在地方经济格局中,地方特色产业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地方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影响着地方技术进步的方向,进而影响着地方制度设计的方向。作为地方的人才库和知识库,地方大学能够提升特色产业的层次,并且拓宽特色产业的辐射面。地方大学要找准着力点,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并且借助地方特色产业在大学教育普及化时代突显自身办学特色。
地方大学应当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地方特色产业。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地介绍当地特色产业集群的布局、发展定位和趋势,介绍特色产业集群的头部企业和配套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现代化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方法上,要以特色产业集群的典型企业为对象开展实地调研活动。通过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地方大学能够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服务于地方特色产业、借力于地方特色产业。
地方大学的教师创业活动也应当融入地方特色产业。多所地方大学应当依托当地高等教育联盟帮助创业教师组建贷款联合体,加入贷款联合体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从事与地方特色产业密切相关的创业活动,包括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转化科研成果、开展相关生产性服务等。与教师个人贷款相比,联合贷款具有共同担保、共担风险的特点。联合体内的贷款申请主体共同提供贷款担保,共同承担贷款风险,按比例使用贷款资金,彼此监督还款。联合贷款可以整合贷款申请主体的担保能力,助力大学教师开展与特色产业相关的创业活动。当地商业银行应当针对大学教师创业项目提供新型信用贷款。如果教师的创业项目与当地特色产业密切相关,并且教师个人信用良好或者拥有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提高贷款项目的信用等级,从而助力创业教师优先获得信用贷款。
地方大学应当顺应地方特色产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调整教学活动。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地方特色产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纳入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时,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能力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地方特色产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转化为知识目标,突出体现在教学内容中,并配合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将地方特色产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和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增强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此外,地方大学可以围绕地方经济特色开设选修课程,利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地方特色产业的认知。
地方大学在深度融入地方经济格局、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过程中不可丢失自身的遗传因素,即探索并传播知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求知欲。如果大学丢失了自身的遗传因素,就失去了其内在规定性,将异化为其他类别的社会组织体。而且,我国的多数地方大学是公立性质的,享受地方财政支持,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基本职能是满足社会公众对高水平专业知识的需求,尤其应当秉持大学探索和传播知识的遗传因素。比如,地方大学在专业布局过程中,不能为了扶持与地方特色产业直接相关的专业而过度挤压其他专业的发展空间,要保持地方大学向社会公众提供多学科教育的能力。又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突显地方产业特色而偏离大学教育规律。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地方特色产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应当内化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地方特色产业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可以成为教学重点和实践特色,而不能打破原有的高等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与地方特色产业相关的内容可以成为一个课程板块,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内容。如果偏离了大学教育的内在规律,大学将异化为特定产业的培训机构或者特定企业的代培机构,不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形成本专业的思维逻辑,也不利于学生从业后继续自主学习并开展岗位技术创新。
高水平的地方大学是城市或者区域的文化名片,是集聚人才的高地,是蕴育知识成果的沃土,必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因此,地方大学在融入地方经济格局过程中秉持自身的遗传因素,是有利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