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时是一名小学老师、班主任,在教育大女儿的过程中,经历了从高期望、严要求到倾听、理解、宽容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重塑了她与女儿的关系,也让她对家庭教育有了深刻的感悟。
以老师要求学生的标准要求女儿,母女关系越来越僵
午亮是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实验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班主任,因为丈夫工作忙,她承担了两个女儿的教育责任。
在大女儿雯雯小的时候,午亮对她的教育有详细的规划,从生活作息到学习安排都有要求:每天早晨6点,闹钟准时响起,雯雯就得起床早读,午亮会坐在一旁时不时纠正她的发音;放学后,午亮和女儿一起回家,监督女儿完成作业、整理书包、收拾房间。
在午亮看来,这是对孩子负责,是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正确方式。
午亮还将自己的数学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逛超市时,她会指着货架上的商品问雯雯:“宝贝儿,这个饼干买二送一,原价每包10元,我们买两包送一包,合每包多少钱啊?”雯雯需要快速给出答案,若是算错,午亮会皱着眉头耐心而严肃地讲解,直到女儿理解为止。
家庭记账本也成了女儿的学习工具,每周日晚上,午亮会跟雯雯一起梳理一周的收支,教她如何分析家庭开销,培养她的理财意识。
然而,随着雯雯渐渐长大,午亮的教育方式开始显现弊端。
雯雯10岁那年的一天下午,母女俩一起回家,午亮骑电动车载着雯雯。
途经新华书店,雯雯想下车自己走回家,享受一下独处的自由时光,便小心翼翼地说:“妈妈,我想在这儿下车,自己走回去,可以吗?我保证注意安全。”
午亮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路上不安全,必须和我一起回家。”
雯雯有些失落,但没有反驳。只是从那以后,她变得越来越沉默,有什么想法和愿望都不再跟午亮说。
到了初中,雯雯开始用行动表达不满。当午亮询问她的学习情况时,她冷冷地说:“不用管我,我的事情自己做。”
午亮被女儿的态度刺痛,想要发火,可一看女儿眼神倔强,便忍住了。她意识到,自己与女儿之间的距离在拉大,但多年的教育习惯又让她难以改变。母女俩的关系便越来越僵。
雯雯上高二那年,因为新冠疫情,之前一直走读的她不得不住校,可住校仅仅一周,她就受不了了。宿舍环境嘈杂、学习气氛紧张,她感到既压抑又焦虑,坚决要求回家住。
午亮很生气,质问女儿:“别人都能住,你为什么不能?这点儿苦都吃不了,以后还能干什么?”雯雯倔强地说:“宿舍里根本没法学习,也休息不好!”激烈的争吵过后,雯雯拒绝上学,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11天不出门。
女儿的状态让午亮心急如焚,彻夜难眠。她开始四处取经,除了向有经验的家长请教,还看了不少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
在这个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女儿的问题根源在于自己过高的期望和过于严苛的教育方式。
“如果孩子出现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午亮。
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出于职业习惯,这些年自己一直以老师要求学生的标准来要求女儿,却少了作为母亲应有的温情。回想对女儿的种种要求,以及那些从未考虑过女儿感受的决定,她心中十分愧疚,决定放下做老师的威严,以一个母亲的方式重新与女儿沟通。
温柔转身,在倾听和陪伴中消除亲子隔阂
一天傍晚,午亮轻轻敲开女儿的房门,在床边坐下,握住女儿的手,声音哽咽:“宝贝儿,妈妈以前太自私,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你,忽略了你的感受。从现在起,妈妈会尊重你的选择,你无论以后怎样,都是妈妈最爱的女儿。妈妈知道错了,你能原谅妈妈吗?”雯雯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嘴唇微微颤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是许久以来母女俩第一次如此坦诚地交流。
从那以后,午亮开始重视倾听女儿的心声,不再急于评判和说教。
当女儿吐槽学校老师时,她不再立刻以老师的身份说教,而是耐心地听女儿说,适时予以回应:“听起来你真的很委屈,要是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不开心。”雯雯听了,既惊讶又感动。
午亮还尝试以示弱的方式拉近与女儿的距离。在女儿学习古筝时,她一脸好奇:“宝贝儿,你弹的这个曲子好难啊,妈妈怎么都学不会,你能教教我吗?”雯雯会兴致勃勃地耐心给她讲解指法和节奏……
不知不觉中,母女俩的交流多了,雯雯渐渐打开心扉,跟妈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她会主动向妈妈请教;在生活中遇到趣事,她会第一时间和妈妈分享。母女俩的关系逐渐缓和。
在亲子关系有所改善后,午亮更加注重陪伴的质量,并有意创造温馨的亲子时光。
一个周末的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雯雯还在熟睡。
午亮轻手轻脚地在厨房给女儿准备了一顿爱心早餐:草莓松饼配热牛奶。当她把早餐端到女儿的床前、轻声唤醒女儿时,雯雯一脸惊喜:“妈妈,这是给我做的吗?看起来好好吃!”
午亮笑着点点头:“快起来品尝吧!”
雯雯立即起床刷牙,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松饼,幸福地说:“太好吃啦,妈妈,你真好!”那一刻,午亮感受到了久违的亲密与温暖。
还有一次,雯雯要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在家练习的时候总是找不到感觉。午亮主动提出和她一起练。她们把客厅当舞台,午亮坐在沙发上,认真地听女儿演讲。
每当女儿讲完一段,午亮都会给出建议:“宝贝儿,这里的语气可以再激昂些,这样更能打动听众。”“眼神要和观众有交流,就像现在看着妈妈一样。”
在午亮的指导下,雯雯不断调整,演讲越来越有感染力。比赛那天,午亮还特意去现场为女儿加油。
与女儿共同成长,在爱与尊重中静待花开
2023年,雯雯第一次参加高考,结果未达到理想的目标,很受打击。当她拿着成绩单一脸沮丧地站在午亮面前时,已经做好了挨批评的准备。
她低着头,声音颤抖地说:“妈妈,我让你失望了。”
没想到,午亮温柔地将她拥入怀中:“宝贝儿,通过这次考试,你能发现自己知识体系的漏洞,正是进步的好机会。别灰心,我们一起查遗补漏,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在妈妈的鼓励下,雯雯选择了复读。
在和雯雯一起分析了失利原因后,午亮指导她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她使用“错题溯源法”:把做错的题剪下来,贴在专门的本子上,旁边标注出错原因和涉及的知识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午亮还鼓励女儿参加学习小组,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学习。
复读的一年里,午亮和丈夫给予女儿全方位的支持。他们告诉女儿,无论结果如何,他们永远都站在她的身后。
每天清晨,午亮早早起床为女儿准备可口的早餐,中午变着花样做女儿爱吃的美食;傍晚,爸爸陪女儿散散步,走在熟悉的小路上聊聊生活中的趣事,分享彼此的梦想,让女儿缓解学习的压力。
离高考还有一个月,雯雯非常焦虑,情绪崩溃地给午亮打电话:“妈妈,我学不下去了,我想回家。”午亮当即答应,接女儿回家后自己也向学校请了假,全心全意在家陪伴女儿。
那段时间,午亮不再提学习的事,而是陪女儿看电影、聊天、做美食。她们一起窝在沙发上看喜剧电影,笑得前仰后合;一起在厨房里做美食,虽然有时把厨房里弄得一团糟,但心情却无比愉悦。
在家人的关爱、陪伴下,雯雯渐渐调整了心态,重返校园,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学习中。
最终,在2024年的高考中,她以606分的成绩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录取。
回顾陪伴女儿成长的经历,午亮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要求和约束,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共同成长。家长不应只追求孩子成绩上的完美,而应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内心感受。
她学会了用“成长型对话”替代“结果导向”。当女儿取得进步时她会说:“宝贝儿,你看你的努力有了回报,继续加油,你会越来越棒!”当女儿遇到挫折时她会鼓励:“这只是一次小小的考验,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下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如今,雯雯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她依然会经常和午亮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趣事。每次回家,她都会给家人带礼物,感谢父母的付出。午亮也将自己积累的家教经验运用到对小女儿的教育中,更加注重放手和引导,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
在午亮看来,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作为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和反思,用爱和陪伴为孩子照亮前行的道路。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尊重,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END
作者:刘波、张爱华
编辑:壮青青
文章来源: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