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览
学界头条
1.丘成桐:“数学领军计划”不是进清华捷径
丘成桐
8月29日,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官网发布关于“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数学领军计划”)的声明,对“数学领军计划”给出解读,并对其招生培训、拔尖人才培养以及“丘成桐少年班”(简称“丘班”)作了进一步说明与澄清。同时,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知名数学家丘成桐先生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数学领军计划”还是“丘班”,都不是进清华的捷径,求真书院也未与任何培训机构就人才选拔或培训开展合作。
求真书院在声明中表示:2022年至2024年期间,在求真书院组织的普特南数学竞赛模拟赛中,累计有73名学生对应全球总排名前100名,超过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国际顶尖名校水平,与麻省理工学院成绩相当;同期在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累计获得个人单项奖61项,多次刷新竞赛举办以来最低年级、最小年龄获奖纪录。
丘成桐在受访时表示,确实有很多人对‘数学领军计划’有不准确的认知,尤其是一些家长和学生认为,这一项目是进入清华大学的捷径。“数学领军计划”面向全球招收中学阶段综合优秀且具有突出数学潜质及特长的学生进行选拔及培养采取本博贯通培养,要求中途不得转入其他专业,不设本科毕业环节,不发放本科毕业证、学位证。“我们想培养的是中国一流的职业数学家,而不是把数学作为跳板、去做别的研究或工作的人。虽然为各行各业培养应用数学人才也非常重要,但我们希望培养的是未来数学家,带动中国乃至全球数学研究水平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数学的面貌,并进而通过数学基础研究水平的提升,影响科技及工业发展。”丘成桐说。
参考文献: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8/550605.shtm
https://qzc.tsinghua.edu.cn/info/1018/7531.htm
2.全美学生最刻苦的前十所大学,仅有一所藤校
图源:https://www.princetonreview.com/college-rankings
STEM学位(即科学、技术、工程或数学)一直是美国大学的热门专业,多年来在就业市场的表现也为毕业生带来了丰厚回报,与之相匹配的,攻读STEM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也是非常惊人的,超长时间的学习是普遍现象。
专攻美国大学入学辅导,也对大学进行排名的《普林斯顿评论》近期发布第21份年度报告,对美国大学的一系列指标进行了评估,其中学生学习时间成为衡量刻苦成程度的重要参考,该公司对近400所美国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询问他们课外学习的时间。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两大学院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十,仅普林斯顿大学一所常春藤盟校进入前十名。根据2024 年对美国 771 所院校的近 476000 名学生进行的调查, STEM 专业一年级本科生每周课外平均学习时长17.1小时,而人文、传播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每周课外平均学习时长15.6小时。
根据加州理工学院网站的信息,所有学生(包括英语和历史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以STEM为重点的核心课程。学校鼓励学生学习如何思考和应对挑战,学院擅长“让学生忙碌并享受乐趣,同时将海量信息塞进他们的脑袋”,师生比例高达1:3,意味着每个学生都与教师非常熟悉,也被老师们时刻关注,没法摸鱼。
参考来源:
https://www.cnbc.com/2025/08/21/princeton-review-us-colleges-where-students-study-most.html
前沿研究
3.首个真正的一氧化碳解毒剂问世
一氧化碳常被称为“无声杀手”,每年有数十万人因为一氧化碳中毒而送医,很多人失去生命。但是多年来,治疗方法几乎没有改变:医生给病人吸氧,有时甚至在高压舱里吸氧,希望病人能够康复,但是近一半的幸存者会遭受长期的大脑或心脏损伤。因为这是一种间接的方法,希望用高浓度的氧气去慢慢排挤与红血球结合力极强的一氧化碳,效率低下。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匹兹堡大学和维克森林大学的团队联合设计了一种新的蛋白质解毒剂,名为RcoM-HBD-CCC,能够迅速将一氧化碳 (CO) 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同时不会导致血压飙升。这种蛋白质的灵感来源于一种名为Paraburkholderia xenovorans 的细菌,这种细菌能够自然感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科学家们将这种蛋白质修剪并重新设计成一种紧凑的形式,RcoM-HBD-CCC,它能够以极强的粘性与一氧化碳结合——比血红蛋白的粘性强近50倍。它就像一块分子海绵,将一氧化碳从血红蛋白中分离出来,释放出红细胞,使它能够再次携带氧气。在小鼠实验中,解毒剂在几分钟内就起效,有望成为可以在急诊室静脉注射的高效解毒剂。
参考来源:
https://www.zmescience.com/medicine/a-bacterial-protein-could-become-the-first-true-antidote-for-carbon-monoxide-poisoning/
4.硅油滴的无限反弹
图源:Molefe et al., Phys Rev Letters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约翰·科林斯基团队实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颗直径约0.8毫米的硅油滴可在振动的光滑云母表面上“无限反弹”,如同微型篮球。研究人员使用原子级平滑的云母晶体作为表面,通过每秒高达180次的微小振动(振幅仅为几分之一毫米),使油滴持续反弹。高速摄像机记录显示,当振动频率超过20次/秒时,油滴可在空气薄膜的缓冲下保持长时间反弹,最长实验持续了20分钟。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揭示,振动为系统注入能量,维持油滴的动态平衡,防止其因静电或其他力粘附或破裂。
研究还发现,当振动频率超过90次/秒,油滴会停止反弹,变为在表面上“变形舞动”,呈现两种锥形构型间的快速切换。这种意外的“束缚态”让研究者惊叹,进一步展示了液体动力学的复杂性。未来,这项技术有望用于微流控设备、药物传递或自清洁表面等领域,为工业和科研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参考来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atch-oil-droplet-bou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