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电子课本可以方便大家随时随地预习或复习课本知识,为此,我们找到了华东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新教材电子书教材的全部内容,以高清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
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请关注公众号“桃李文库”回复:“电子课本”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新教材电子课本在线阅读(此为截图版,获取是高清版)











培养 7 年级学生的数学抽象建模能力,需要结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通过 “从生活中来、到数学中去、再到应用中检验” 的闭环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以下是分阶段、可操作的培养策略:
一、先明确核心:7 年级数学抽象建模的 “能力锚点”
7 年级数学的抽象建模核心是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具体落地在三个关键点上,培养时需针对性突破:
- 抽象能力:从具体情境(如购物、行程、图形拼接)中剥离无关信息,提炼出 “数量关系”(如方程、不等式)或 “图形特征”(如全等、坐标系);
- 建模能力:将提炼的关系转化为数学模型(如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线段和差模型、增长率模型);
- 求解与验证:用数学方法解模型,再回归实际问题检验结果是否合理(避免 “算对但不符合实际” 的误区)。
二、分阶段培养策略:从 “感知” 到 “独立”,循序渐进
阶段 1:夯实基础 —— 用 “具象情境” 架起 “抽象桥梁”
7 年级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 “具体载体”,先通过生活化、可视化的案例让学生感知 “数学模型不是凭空来的”,打破对 “建模” 的陌生感。
1. 从 “熟悉场景” 提炼数量关系,突破 “抽象关”
选择学生日常接触的场景(购物、校园、运动),通过 “问题链” 引导学生剥离无关信息,聚焦核心关系:
- 案例 1:购物场景 —— 抽象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 给出问题:“妈妈带 100 元去超市,买了 3 袋大米,每袋 x 元,还买了一瓶 5 元的酱油,最后剩 26 元。求每袋大米多少钱?”
- 用 “三步提问” 引导抽象:
- ① 哪些信息是 “有用的”?(100 元总钱数、3 袋大米、每袋 x 元、5 元酱油、剩 26 元);
- ② 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钱数 - 大米总价 - 酱油钱 = 剩余钱数);
- ③ 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吗?(100 - 3x - 5 = 26)。
- 关键:让学生明白 “x 是未知的量,式子是关系的‘数学翻译’”。
- 案例 2:行程场景 —— 抽象 “相遇 / 追及模型”
- 用 “动画演示” 或 “角色扮演” 呈现:“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 6km,乙每小时走 4km,A、B 两地相距 20km,几小时后相遇?”
- 引导学生用 “线段图” 可视化关系:甲走的路程 + 乙走的路程 = 总路程,再转化为方程:6t + 4t = 20。
- 关键:用 “线段图、表格” 等工具降低抽象难度,让 “数量关系” 看得见。
2. 从 “图形操作” 提炼几何模型,突破 “空间抽象关”
7 年级几何以 “线段、角、三角形” 为主,通过 “动手操作” 让学生感知 “图形特征→数学表达” 的过程:
- 案例:用刻度尺画三角形 —— 抽象 “三角形三边关系”
- 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拼三角形(如 3cm、4cm、5cm;2cm、2cm、5cm),记录 “能拼成” 和 “不能拼成” 的情况,引导提炼: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再升级:给出问题 “一根 10cm 的铁丝折成三角形,最长边不能超过多少 cm?”,让学生用模型解决(最长边≤5cm)。
阶段 2:搭建框架 —— 教学生 “建模的固定步骤”
抽象建模不是 “凭感觉”,而是有规律可循的。7 年级阶段可简化为 **“四步建模法”**,通过例题反复强化步骤,让学生形成 “肌肉记忆”。
步骤核心任务7 年级典型案例(行程问题)学生易错点及应对1. 审题建模找 “已知量、未知量、等量关系”已知:甲速 6km/h,乙速 4km/h,相距 20km,相向而行;未知:相遇时间 t;等量关系:甲路程 + 乙路程 = 20漏等量关系→用 “下划线标已知,问号标未知”2. 列方程用数学式子表达等量关系6t + 4t = 20单位不统一→先统一单位(如 km/h→m/min)3. 解方程用代数方法求解10t=20→t=2计算错误→强调 “解后检验方程是否列对”4. 验答回归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实际t=2 小时,甲走 12km,乙走 8km,12+8=20,符合题意忽略验答→问 “这个结果合理吗?如果 t=3 会怎样?”
强化训练:用同一模型的不同情境题反复练步骤,比如 “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可覆盖:
- 购物问题(总价、单价、数量);
- 工程问题(工作效率、时间、工作量);
- 增长率问题(原有量 ×(1 + 增长率)= 现有量)。
- 让学生意识到 “不同场景,同一模型”,理解建模的 “通用性”。
阶段 3:进阶训练 —— 用 “变式与综合题” 提升建模灵活性
当学生掌握基础步骤后,通过 “变式题” 打破思维定式,通过 “综合题” 培养多模型融合能力,避免 “套公式” 的机械思维。
1. 变式训练:改变情境或条件,考验 “模型识别能力”
- 原问题(基本模型):“一件衣服原价 100 元,打 8 折出售,现价多少?”(模型:现价 = 原价 × 折扣);
- 变式 1(逆向提问):“一件衣服打 8 折后卖 80 元,原价多少?”(模型:原价 = 现价 ÷ 折扣);
- 变式 2(增加条件):“一件衣服原价 100 元,先提价 10%,再打 8 折,现价多少?”(模型:现价 = 原价 ×(1+10%)×0.8);
- 变式 3(结合实际约束):“一件衣服成本 60 元,商家要保证利润率不低于 20%,最低售价多少?”(模型:售价≥成本 ×(1 + 利润率))。
- 关键:让学生对比 “变式与原问题的异同”,明确 “模型不变,但条件 / 提问方式变了,需调整表达式”。
2. 综合训练:融合多个知识点,培养 “多模型联动能力”
7 年级常见综合题多为 “代数 + 几何” 融合,比如:
- 案例:坐标系与行程结合
- 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 A (0,0),点 B (10,0),甲从 A 出发沿 y 轴正方向以 2 单位 / 秒运动,乙从 B 出发沿 x 轴负方向以 3 单位 / 秒运动,几秒后两人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 引导学生分步骤建模:
- ① 几何模型:甲的位置 (0,2t),到原点距离 = 2t;乙的位置 (10-3t,0),到原点距离 =|10-3t|;
- ② 代数模型:2t = |10-3t|;
- ③ 求解验证:t=2 或 t=10(t=10 时乙在 (-20,0),距离 20,甲在 (0,20),合理)。
- 关键:让学生学会 “拆问题”—— 先处理几何中的位置与距离,再转化为代数中的方程问题。
阶段 4:拓展应用 —— 让学生感受 “建模的实际价值”
通过 “项目式学习” 或 “真实问题解决”,让学生明白 “数学建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提升学习动力。
1. 校园场景项目:用建模解决 “校园问题”
- 项目 1:合理安排课间操队伍
- 任务:“班级有 40 人,要排成矩形队伍,每行人数比每列多 2 人,怎么排?”
- 建模过程:设每列 x 人,则每行 x+2 人,x (x+2)=40→x²+2x-40=0(7 年级可简化为整数试算,或提前渗透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
- 项目 2:测算教学楼高度
- 任务:“不用梯子,怎么用刻度尺和影子测算教学楼高度?”
- 建模过程:利用 “相似三角形模型”—— 在同一时间,测量竹竿长度(a)、竹竿影子长度(b)、教学楼影子长度(c),则教学楼高度 h=ac/b。
2. 社会热点关联:用建模理解 “生活现象”
- 案例:疫情期间的 “口罩分配” 问题
- 问题:“学校有 1200 个口罩,要分给初一、初二、初三,初二年级比初一年级多 100 个,初三年级是初一年级的 2 倍,三个年级各分多少?”
- 建模:设初一 x 个,则初二 x+100,初三 2x,x+(x+100)+2x=1200→x=275,进而求出各年级数量。
- 价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 “资源分配” 中的应用。
三、避坑指南:7 年级培养中的常见误区与解决方法
- 误区 1:过早讲 “抽象模型”,跳过 “具象感知”
- 比如直接给出 “相遇问题公式”,不让学生画线段图理解。
- 解决:坚持 “先操作、再观察、后抽象”,比如讲 “增长率模型” 前,先让学生算 “100 元存银行,年利率 2%,1 年 / 2 年后的本息和”,再提炼公式。
- 误区 2:只练 “解方程”,忽略 “审题建模”
- 学生能熟练解 3x+5=20,但不会把 “购物问题” 转化为这个方程。
- 解决:设计 “只审题不求解” 的专项训练,比如给出 10 个实际问题,只要求学生写出 “等量关系” 和 “设未知数的式子”。
- 误区 3:结果对就万事大吉,忽略 “验答环节”
- 比如解 “人数问题” 得到 x=3.5,学生不觉得有问题。
- 解决:每次解题后强制问两个问题:① 这个结果符合实际吗?(人数不能是小数);② 如果改变某个条件,结果会怎么变?(如总人数增加 10,x 会增加多少)。
四、工具辅助:让建模更高效的 “可视化工具”
7 年级学生可借助简单工具降低抽象难度,提升建模兴趣:
- 几何画板 / GeoGebra:动态演示图形变化(如三角形平移、旋转),帮助理解几何模型;
- 表格工具(Excel / 腾讯文档表格):处理多组数据(如增长率问题中,计算每年的本息和),直观呈现数量关系;
- 线段图 / 思维导图:手绘工具,用于梳理复杂问题的已知量、未知量和关系(如行程问题中的多主体运动)。
总结
7 年级数学抽象建模能力的培养,核心是 **“循序渐进 + 多练多悟”**:从 “用生活案例感知模型” 到 “用固定步骤搭建模型”,再到 “用变式综合灵活建模”,最后到 “用实际项目应用模型”。过程中要包容学生的 “试错”,重点关注 “是否能从问题中提炼关系”,而非 “是否能快速解对题”—— 毕竟,建模能力的本质是 “用数学思维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