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宝鸡文理学院扎根地方,10余年来逐步凝练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应用型大学特色的以“需求牵引、专业融通、实践驱动、数智赋能”为核心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三层对接”需求牵引机制,破解“供需错位”。学校建立需求动态感知机制。依托“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开展区域人才需求调研。建立专业动态预警与调整机制,实现从“单一专业”向“专业大类”的转变。推动形成校企协同育人闭环。建设“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平台,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构建“三维融通”学科专业体系,破解“内耗固化”。学校推动跨学科课程融通,建立“微专业认证平台”,全校开设“证券投资”等17个微专业。实施“文科+”课程模块,开设“数字经济概论”通识课程,实现文科专业全覆盖。推动教学组织创新打通,组建“周秦文化传承创新”等跨学院教学团队,实施“课程池”管理模式。推动能力标准贯通,形成“文化传承+数字技能+策划实践”三维能力矩阵,建立“能力学分银行”,实现学分互认转换。
打造“三阶递进”实践体系,破解“能力悬空”。学校构建基础能力层,在数智产业学院建设“地方产业大数据展示中心”,开发基于岗位的科学工作能力体验等实训项目。打造综合创新层,设立“新文科创新工坊”,开展“乡村振兴IP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等跨专业实践活动。推行“真题考核”,每年承接地方政府委托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来源。打造职业发展层,构建“N套能力认证体系”,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同推动企业数智商业创新平台应用工程师行业权威认证。建立“实践成果转化通道”,学生大创项目成果被地方政府、企业采纳实施。
实施“三化赋能”数智融合行动,破解“信息孤岛”。学校实施教学场景智能化,建设“智慧文科教室”,集成智慧旅游、方言语音识别等数字技术,开发“周秦文化数字图谱”等本土化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过程数据化,运用学习行为分析系统,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建立“能力成长数字画像”。实现教学评价精准化,融合企业项目评价、微专业认证数据、虚拟仿真考核等,构建“多元数字评价矩阵”。
(冯飞龙 刘晓科 周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