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颖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9月14日,2025海淀区教育大会专题研讨暨第三届海淀教育学术会议——“数智海教 融创未来 海淀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与标杆构建”专题研讨活动举行。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以《双轨并行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为题作主旨报告,现整理以飨读者。
刚刚召开的海淀教育大会提出了:“海淀就是一所大学校”的思想,让海淀教育人精神振奋,备受鼓舞与激励。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本次大会的亮点工程。在大会上,颁布了《海淀区“智启科创・培英育才”行动计划(2025-2028)》提出在未来三年里,将构建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立体化的智能教育生态,成为“十五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和行动方向。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了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基础教育阶段承担普及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与应用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双重任务,海淀区早已建立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双轨并行机制,全力推进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广泛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是海淀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选命题。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早在三年前,海淀区教科院就着手研制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南,构建K12基础教育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形态多样且不断更新的配套课程资源和打造区级的人工智能常态化的教学体系。从今年9月起,结合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融合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推进,重在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早在2017年,海淀区就与驻区企业网易公司合作,创立针对中小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智慧杯”编程大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八届,培养了一批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优秀青少年。2025年,在北京人工智能通用研究院支持下,增加创意编程、计算思维智能智造、人工智能(AI绘画,AI智能体)等比赛项目。
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仅依靠大学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从中小学阶段发现和培养对人工智能具有浓厚兴趣和旺盛求知欲的优秀人才。早在三年前,海淀区教科院就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合作,在清华附中开设面向中小学生的人工智能实验班,目前已经连续招生三届,培养优秀青少年近600多人,通过建立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培养机制,构建跨学科、长链条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特色、多元、高品质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我们引导学生走进高校高端实验室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人工智能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分层次、分阶段推进人工智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集中培养海淀区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
今年8月,全球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在北京十一学校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球61个国家和地区的180支参赛队伍,300多名优秀的青少年参加,他们都将可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创新人才。
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的服务体系
企业和高校依托本次教育大会所建立的“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联盟”,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应用场景建设中的算力、存储、资源、工具和终端设备等技术问题,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真正落地生根。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全过程、全流程应用,达到以智助学、以智助评、以智助育、以智助研、以智助管的应用目的。比如,在中小学体育阳光跑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采集运动数据的功能,赋予青少年体质健康检测。通过智慧食堂系统建设,收集食堂管理数据,确保学校后勤管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为教师提供更便利、更便捷的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和终端设备,确保教师更好地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
当前,海淀区正在着力建设人工智能的优质课程资源。通过联合的开发、外部资源的引入、内部资源更新迭代等方式,建立起新一代的中小学资源平台。与北京智谱华章科技公司合作,建设“智启”教育智能体,在中小学广泛应用。我们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探索打造“课堂授课+智能作业+答疑平台+AI家庭教师”四位一体的智能化伴学习系统;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的学习模式,基于AI自适应平台的学习和应用;鼓励各个学校积极拓展典型的应用场景;鼓励各学校积极采购技术支持和产品,让教学变成真实、可感、可触、可体验的学习场景,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听课式学习。
总的来看,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需求和广泛的应用场景。目前,我们正依托人工智能创新街区建设人工智能未来教室,正如唐超副区长在解读人工智能推进计划中所谈道:“我们将深入落实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引导学校建设、改善和重构学生的创客空间和科学创新实验室。在小学阶段,改造、建设40间人工智能科学启蒙实验室,配备图像化、图形化的编程套件、简易的传感器等设备;在初中阶段,打造30间人工智能探究实验室,内置多模态的数据采集仪、可编程的机器人等工具;在高中阶段,建设30间人工智能科研创新实验室,引入服务器、量子计算模拟等高端设备。”
的确,我们要构建一个包容的、开放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鼓励更多人进入到人工智能教育的领域,特别鼓励高校和企业人员进入人工智能的教育领域,共同研究人工智能教育。未来,我们将采用校企联合的方式,探索推行双导师和双基地的培养模式,学生会同时拥有学校导师和企业、科研院所的导师。
当然,人工智能教育还有许多网络安全和应用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并非代替教研,教育要永远让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而不是让机器变得越来越聪明。我们不希望学生过于依赖人工智能技术,产生认知外包等问题。到2027年,海淀区要率先建成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科学教育”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人工智能+教育”的新形态和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培养一批具有科学家潜质、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勇于探索创新的优秀青少年,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先行区而努力奋斗。
作者:吴颖惠,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