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有许多看似相近却内涵迥异的概念,一旦混淆,就可能让教育实践偏离正轨。以下30条关键认知,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警醒——别让这些教育教学的“真经”,在执行中被唱歪了调。
一、关于教育管理与教师行为的边界
执行力强≠ 搞高压政策。高效的落实需智慧与温度,而非仅靠蛮力。执行力的核心是高效落实,而非用高压政策压制不同声音。
加班≠ 真正的敬业。工作成效与专业投入,不能简单用工作时长衡量。敬业体现在对工作的责任心与专业 。
强化管理≠ “墙化管理”。强化管理是为了规范秩序、提升效率,重在执行。不能异化为制定一些政策、制度上墙,即“墙化管理”。
做强/做大 ≠ 强做/大做。规模扩张与管理精细化应追求内涵与可持续性。
二、关于教育内涵与外延的厘清
学校教育的总和≠ 学科课程教育 ≠ 课堂教育。隐性课程、活动育人、环境熏陶同等重要。学校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既不只是学科课程的叠加,更不局限于课堂45分钟。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前者是专门思政课程,后者是所有课程融入育人元素。思政课程是专门的育人课程,而课程思政是所有学科都要融入的育人理念,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美育≠ 才艺训练。写字、绘画、兴趣班是载体,培养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是灵魂。美育的核心是培养审美素养和人文情怀,绝非简单等同于才艺训练、兴趣班培训或技能学习。
劳动/ 劳动课 ≠ 劳动教育。体力劳动是途径,劳动精神、习惯、价值观培养才是教育目标。劳动教育重在培养劳动观念与习惯,不能把劳动行为本身等同于劳动教育,更不能让劳动课沦为形式化的体力活动。
三、关于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概念辨析
备课≠ 仅仅写教案。备课的本质是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写教案只是其中的环节之一,而非全部。
听课数量≠ 听课质量。带着思考深入观察,远比数量积累重要。数量达标不等于效果达标。听课的价值在于借鉴反思,数量再多,若不关注质量,也只是徒劳。
开展小组学习≠ 实施有效合作。合 作学习需要目标、结构、分工与深度互动。小组学习不等于合作学习,前者是形式,后者需要明确分工、深度互动与共同成长。
自习课≠ 单纯做作业。自习课是学生自主规划学习的时间,不应该被简单等同于“集体做作业”。自习课依次做四件事:整理笔记、复习,做作业,预习,还有时间可读书、写日记。
课上“放手” ≠ 放任自流或“放羊”。给予自由空间的同时,精准引导不可缺。课堂上的“放手”是为了给学生更多思考空间,绝不能变成放任不管的“放羊式教学”。
一节节课战术高效累积≠ 战略高效。碎片化“高效课”的叠加,未必带来整体的教育优化。
四、关于教育目标与形式的区分
整体优势≠ 个体优势。集体亮点不代表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最优发展。整体优势的形成离不开个体发展,但不能用整体统一要求抹杀个体差异与优势。
新/流行教学模式 ≠ 先进/好的教学模式。效果取决于契合度与实施质量。新的、流行的教学模式未必就是先进有效的,适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才是最好的。
课改形式≠ 课改目标。所有手段都应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课改的形式创新是为了更好达成育人目标,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本末倒置。
“办学集团化 ≠ 同质化。” 规模化发展仍须保有校际独特个性,办学集团化的初衷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而非简单复制、同质化发展。
五、关于学生发展与教育方式的把握
去教师主导化≠ 去教师化。转变角色是赋能学生主体,而非取消教师价值。去“教师主导化”是为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而非否定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走向“去教师化”。
以学习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后者强调个体需求、体验与发展权;前者侧重学习过程本身。“以学习为中心”强调聚焦学习过程与效果,“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关注学生需求与成长,二者内涵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孩子喜欢≠ 孩子真正发展。兴趣只是起点,教育须指向素养提升。孩子喜欢的事物可能带来短暂快乐,但未必有利于长远发展,教育需要兼顾兴趣与成长价值。
服务学生≠ 等同于服务其成长。满足要求不是根本,促进发展才是服务核心。服务学生不仅是满足当下需求,更要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的成长。
学生参加活动≠ 学生深度参与活动。参加可能只是观众,参加是“运动员”。从身体出席到心智投入,存在巨大差距。学生“参加活动”只是参与的开始,真正的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深度投入、主动思考的“参与”过程。
减负≠ 减掉“副科”。是科学优化学习结构、合理降低冗余负担,而非牺牲全面发展。减负是减去不必要的负担,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发展空间,而非简单砍掉副科课程。
合坐(分小组)≠ 真正合作。分组仅是形式,合作需要灵魂。分小组只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规则建立、角色分配等实现“小组建设”,让合作真正发生。
同班/同组/同桌 ≠ 真正的“同学”。共同学习和成长需要心灵碰撞与深层互动。同班、同小组、同桌只是空间上的邻近,真正的“同学”关系需要建立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基础上。
问题教学≠ 问题化教学。前者是提问技巧,后者是贯穿始终的教学逻辑。问题教学侧重通过问题驱动教学,问题化教学则是将知识转化为问题链,有学习策略、脚手架支撑,二者理念与实践路径不同。
高活动行为≠ 高认知行为。表面的热闹不等于思维的深入挑战。学生课堂上的“高活动行为”(如频繁发言、互动)不等于“高认知行为”(如深度思考、逻辑推理),教育要引导学生从“动起来”走向“想进去”。
引起学生兴趣≠ 无限降低知识难度。挑战性与趣味性可共存,激发深层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兴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降低知识难度;
设置教育意义的困难≠ 教师故意为难学生。适切挑战是成长的必需催化剂。设置有教育意义的困难,是为了挑战学生潜能、培养抗挫折能力,这与故意为难学生有着本质区别。
反思传统教学≠ 全盘否定。旨在事后总结长处,寻找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如反思传统教学是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非全盘否定甚至反抗传统中合理的部分。
这30个“不等于”,是教育实践中亟待厘清的误区警示。误读它们,教育极易滑向形式主义、短视功利,甚至南辕北辙的方向。教育需要真智慧而非口号崇拜,需要静心耕耘而非盲目执行。教育的复杂性,往往就藏在这些易被混淆的概念里。厘清边界、辨明内涵,才能让教育实践不跑偏,让每一份教育努力都真正指向育人本质。
来源|变压器王红顺,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