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智教育:唤醒内驱力,做好这3件事就够了
开心田螺
2025-09-24 03:44:05
0

最近朋友跟我吐槽,自从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最为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自觉性不高,一天到晚只想着玩。

朋友说,她连哄带骗,连骂带踹,想尽各种方法,看到孩子不慌不忙的样子,自己的耐心瞬间消磨殆尽。

我非常理解朋友的心情,家里的娃做事磨磨蹭蹭,起床慢慢悠悠,写作业拖沓,一边玩一边学,当妈的几乎天天处于崩溃的边缘。

实在没有招了,有的家长就只能通过提高分贝,去吼孩子。

说起孩子上学那点事儿,家长们都明白,想让孩子自觉主动,真的是太难了。

没有哪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喜欢读书、学习,不用父母操心,不用父母监督。如果有的话,真所谓凤毛麟角。

一个自觉的孩子,都是父母“管教”出来的。

想要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自觉,就要唤醒孩子的内驱力。

当孩子的内驱力被唤醒,就无需父母的监督、激励或者惩罚,孩子便能自发地主动去学习。

01停止过度干预,给孩子试错的空间

很多家长之所以忍不住催促,是因为无法忍受孩子犯错或效率低:看到孩子穿衣服慢,怕上学迟到,就直接帮孩子穿;看到孩子写作业错得多,怕完不成任务,就忍不住指手画脚;看到孩子整理玩具乱糟糟,怕浪费时间,就自己动手收拾。可家长越是“包办”“干预”,孩子越难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邻居李姐曾分享过她的经历:

以前她女儿每天早上都要被催着刷牙、吃饭,有时赶时间,她干脆帮女儿把牙膏挤好、把早餐端到面前。可女儿不仅没变得麻利,反而越来越磨蹭,甚至偶尔会因为“妈妈没帮我准备好”而发脾气。

后来李姐下定决心改变:前一晚让女儿自己定好闹钟,早上闹钟响后,她不再一遍遍催促,而是告诉女儿“上学时间是8点,你需要自己安排好时间”。

刚开始的一周,女儿果然迟到了两次,放学回来后很沮丧。李姐没有批评,而是和女儿一起分析:“早上刷牙需要5分钟,吃饭需要15分钟,你觉得哪些环节可以加快速度?”慢慢的,女儿开始主动调整节奏,不仅不再迟到,还学会了提前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和要带的文具。

孩子的成长,本就是一个在试错中探索的过程。家长要学会“退后一步”,接受孩子可能会犯错、可能会效率低的现实。

当孩子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承担后果时(比如迟到被老师提醒、没完成作业需要补做),他们才能真正意识到“我需要对自己负责”,这种来自内心的觉醒,远比家长的十句催促更有力量。

当然,“放手”不代表“放任”,家长可以在孩子需要时提供引导,但不要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给他们留足尝试和调整的空间,他们才能慢慢学会自主安排。

02用正向激励代替负面指责,保护孩子的内在动力

很多家长在催促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带上负面评价:“你怎么这么懒?叫了半天都不动!”“别人半小时就能写完作业,你都写了一个小时了,太磨蹭了!”

这些指责看似是想“激励”孩子,实则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孩子会从家长的话语中接收到“我不行”“我很差”的信号,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放弃努力:“反正我怎么做都达不到妈妈的要求,不如干脆不做”。

相反,正向的激励和肯定,能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努力被看见”,从而更愿意主动行动。

朋友小王的儿子以前很抗拒练钢琴,每次小王催他练琴,儿子都磨磨蹭蹭,甚至偷偷躲起来。后来小王改变了沟通方式:不再说“你怎么又不练琴?”,而是观察儿子的小进步:“今天你主动打开了钢琴盖,比昨天有进步哦!”“刚才这首曲子你只错了两处,比上次少错了一处,看来你很认真在练!”

刚开始,儿子只是被动地接受肯定,慢慢的,他开始主动说“妈妈,我今天想再练一遍那首新学的曲子”。现在,儿子不仅能按时练琴,还会主动和小王分享自己学会的新曲子。

正向激励的关键,在于具体和聚焦过程,而不是泛泛地说“你真棒”。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微小进步:

比如孩子今天比昨天提前5分钟完成了作业,哪怕作业质量还有提升空间,也可以肯定他“今天你在时间安排上更用心了”;孩子主动收拾了玩具,哪怕收拾得不够整齐,也可以说“你愿意自己收拾玩具,妈妈看到了你的责任心”。

这种具体的肯定,能让孩子明确知道“哪些行为是好的”,从而更愿意重复这些行为。同时,家长要避免将孩子和别人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才能让他们在正向的氛围中,逐渐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心,进而主动追求更好。

03家长做好榜样示范,用自身行为影响孩子

心理学中有一个“镜像效应”:孩子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行为和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总是拖延、没有规划,却要求孩子自觉、高效,孩子很难信服;反之,如果家长能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行为展现出自主、自律的品质,孩子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曾见过一对很有智慧的父母:他们希望孩子能养成阅读的习惯,没有每天催促孩子“快去看书”,而是每天晚上7点到8点,放下手机和电脑,和孩子一起坐在书桌前——爸爸看自己的专业书籍,妈妈看文学作品,孩子则自己选择喜欢的绘本。

刚开始,孩子偶尔会分心玩玩具,但看到父母都在认真阅读,他也会慢慢静下来翻看绘本。几个月后,每天晚上的阅读时间成了孩子的“固定节目”,有时父母因为有事耽误,孩子还会主动提醒:“爸爸妈妈,我们该看书了。”

家长的榜样作用,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

  •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不拖延,自己可以做到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比如不把工作拖到最后一刻、不把家务堆到第二天;
  •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自主安排时间,自己可以做好时间规划,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周末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执行;
  •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也要勇于承担责任,比如不小心做错了事情,主动向孩子道歉,而不是找借口掩饰。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家长的行为和态度。当家长自身展现出自觉、自律的品质时,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这些品质;当家长能享受做事的过程(比如享受阅读的乐趣、享受做饭的过程),孩子也会更容易感受到做事本身的意义,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这种来自家长的“无声的教育”,远比反复的催促和说教更有说服力。

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唤醒内驱力不是一个技巧,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它需要我们从"驱赶者"转变为"引导者",从"控制器"转变为"支持者"。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颗向上的种子,我们不需要不停地浇灌催促,只需要给予适当的阳光雨露,它自会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从现在开始,试着少一点催促,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控制,多一点空间;少一点表扬,多一点鼓励。相信不久之后,你就会惊喜地发现:那个曾经需要不停催促的孩子,正在变得自觉、主动、有担当。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驱动者。共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3×8”还是“8×3”?一道... 最近,一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成为热点—— 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列式是3×8还...
教育部定调: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 南都讯 记者吕虹 9月23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
2026年推免生报名流程 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公费师范生(非全日制)(以下简称“推免生”),应于 2025年...
“教育强国:特色高校改革发展论... 本报北京9月21日电(凌胜利、赵昊)“教育强国:特色高校改革发展论坛”日前在外交学院举行,来自上海外...
苏州最好的留学机构 一、如何找留学中介 选择留学中介是留学准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于苏州的学生来说,找中介不仅要看...
美育的终点是超越审美吗?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谈美育》是一部美育论的普及读本。虽说是普及读本,但它仍沿袭了...
探索世界 赋能成长——国关学子... 根据院党委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战略部署与统筹规划,2025年7月下旬,我院组织学生代表参与“新青年...
合格辅导员要答好协同育人这道“... (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一线探索】    我刚刚在辅导员岗位度过了第19个教师节。每个...
斐洛家族教育办公室:2026F... 一、新加坡硕士录取趋势解析 新加坡高校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持续攀升,2025 年 QS 世界大学排名中,...
2025靠谱的南京美国留学中介... 南京美国留学机构排行 南京美国留学机构排行 在留学热潮持续升温的当下,南京作为教育重镇,众多学子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