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我是刚考上大学的新生,高三时,爸妈跟我承诺“只要能考上一本,就买手机、电脑、平板三件套”,如今我如愿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一本,可对于“三件套”,父母却不兑现了,说弟弟还要报补习班,只同意先买个电脑。想到开学要带着旧手机去报到,觉得很没面子。父母的“反悔”,让我很难受。是我太自私了吗?该怎么跟爸妈沟通这件事?
小米
小米:
从心理学来看,“承诺”是一种“心理契约”。在你辛苦备战时,爸妈的话其实是你的“情绪锚点”,你把对未来的期待、对辛苦的补偿都寄托在这里面。现在契约被打破,愤怒和失落其实是在保护你内心的秩序,这是很正常的反应。
但爸妈真的是“故意骗你”吗?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想:他们的“变卦”里可能藏着难处。很多家长在孩子备考时会用“物质承诺”帮孩子抵挡压力,这并非故意欺骗,而是觉得“先让孩子有动力最重要”。当然,他们没意识到这句承诺在你心里已长成沉甸甸的约定,也没有意识到打破承诺会对你造成这么大的心理冲击。
老师给你几个具体的沟通方法,既能表达想法又不伤害感情:先说感受,再说需求。找个爸妈心情好的时候先说说感受,表明约定没有被尊重,能让爸妈放下“被指责”的防备,这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技巧,让父母更愿意听你说。
列个“必需品清单”,各退一步。和父母一起商量,哪些是大学必须有的?要不先买电脑和手机,电脑是刚需,大学很多功课都要用到;旧手机太卡了,内存严重不足。这样既照顾家里情况,又保留你的期待。
给“面子”找个新落脚点。你担心“带旧手机没面子”,但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群体中真正的认同感来自“独特价值”,不是“物质标签”。很多学长学姐用旧电脑拿奖学金,用平价手机也能在大学的各个舞台发光。
其实,高考后到开学前,你正站在“未成年”和“成年”的交界处。你开始发现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成年人的承诺里可能藏着无奈,而你也在学着理解现实、权衡取舍——这就是成长的开始。从心理学角度看,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现实的过程。当我们能逐渐理解父母决策背后的复杂因素,学会接纳父母变卦带来的失望和愤怒,我们也能慢慢学会接纳现实的不完美。不过,最重要的是无论“三件套”能不能配齐,你考上大学的努力都值得被肯定,你的价值也从来不需要靠电子产品来证明。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戴嘉佳(湖南工商大学)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上一篇:上海绿捷致歉
下一篇:一场高教与基教的“融合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