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留点给孩子,能减压也能增温情,家庭更稳妥!
开心田螺
2025-09-25 02:08:08
0

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太难了。房租高、物价贵、孩子教育费不便宜,工作压力还特别大。尤其是在大城市生活的年轻夫妻,挣的钱还没捂热就要交房租、买奶粉、付学费。很多人白天上班、晚上带娃,还得抽空兼职赚钱,过得是真的紧巴巴。

这时候,如果老人手里的养老金有结余,提前拿出一部分给孩子,别小看这点帮助,真的能缓解不少压力。比如有人想给孩子报个培训班学点新技能,或者趁假期带家人出去转转,但因为经济紧张迟迟下不了决心。

很多年轻人心里都有过这种念头:“要是爸妈能帮我一点点就好了。”哪怕只是几千块,也能让他们少吃点泡面、不用为房租焦头烂额,甚至敢去试试新的机会,比如换个更有前景的工作或创业项目。这种“搭把手”的支持,比任何安慰都来得实在,也能让家庭关系更亲密。

不只是“啃老”,而是互相扶持

2025年8月的数据,全国16到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已经高达18.9%,创了新高。你没看错,差不多每五个年轻人里就有一个没工作。而且2025年大学毕业生有1222万人,比去年还多了几十万,找工作竞争异常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家里适当支援一笔钱,不是“啃老”,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撑一把。比如有的年轻人学的是设计,但因为没钱,只能临时去做销售糊口;有的想考证,却得靠打零工维持生活,根本没精力复习。如果家里能帮一把,他们就能静下心提升自己,也更有底气坚持走喜欢的道路。

像有个朋友大学学新媒体,毕业时正赶上行业低迷,几个月找不到工作,连房租都快交不起。后来她爸妈知道情况后,主动从养老金里拿出一部分钱支持她,结果她报了短视频培训班,三个月后成功进了一家新公司。她说:“爸妈这笔钱不仅救了燃眉之急,更让我坚持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多现实的一句话。

其实这也跟国家社保制度的逻辑一致。我们现在交的养老保险,是用来给现在的老人发养老金的;等我们老了,也靠下一代来交社保。如果老人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提前把一部分养老金用来支持子女,就是把这种代际互助,从社会层面落实到了家庭里。

给钱有前提,沟通最重要

当然了,提前给养老金不是“必须给”,也不能盲目给,得有两个前提。

第一个是老人自己的生活不能受影响。养老金首先还是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比如日常开销、慢性病的药费、甚至突发疾病的备用金。

之前就有老人把大部分养老金拿去给儿子买房,结果自己动手术时连住院费都拿不出来,最后还得跟亲戚借,这种就太得不偿失。

第二个前提是孩子得有理性的消费观。如果你知道孩子拿了钱就乱花,买奢侈品、跟风消费,甚至参与高风险投资,那就不能给。这钱不但帮不了他,还可能害了他。父母要观察孩子平时的花钱习惯,看看是不是能把钱花在正道上,比如提升自己、补贴家用,而不是一味挥霍。

最关键的是,给钱前,一定要沟通清楚。父母要告诉孩子自己每月养老金多少、打算拿出多少,也说清楚自己的顾虑。孩子也要坦白自己的计划,比如这笔钱想怎么用、怎么安排好未来的生活。有的家庭甚至会约定“先借,之后慢慢还”,这样彼此都有保障,也不会影响亲情。

同时,父母也可以借这个机会引导孩子,比如告诉他们年轻时怎么攒钱、怎么规划退休后的生活,让孩子懂得责任和自立。这样,孩子不但不会把钱当成理所当然,反而会更努力,想着早点回馈父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扬州大学签13个博士,年薪35...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高校之间对于优秀人才的争夺可谓是硝烟弥漫。近日,扬州大学在这场人才争夺战...
中原油田党校承办华北石油工程公... 大象新闻记者 张松涛 通讯员 张国伟 吴庆霞 王子妗 9月7日,中原油田党校承办了华北石油工程公司为...
教育应摒弃体罚,回归育人本质:... 在当今社会,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然而,老师打孩子这一现象仍时有发生,而这一行为实际上已经触...
【潇湘晨报网】“家”点精彩 “... 秋意渐浓,时光清浅。茶陵县机关幼儿园2025年秋季家园共育系列活动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如期展开。我们怀揣...
“我考上211了,4k生活费不... 孩子考上好大学,往往会成为父母的骄傲。可谁能想到,有些时候情况会反过来,一些孩子竟然会用自己考上的大...
用书搭建回归课堂的缓坡 暑期的余温尚未散尽,新学期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从假期的闲散自在切换到开学后的有序节奏,许多学生心中难...
荒唐! 大学老师为保住饭碗,拉... 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大学本应是知识的殿堂、学术的净土,是培养人才、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地。大学老师,尤其...
首批海外人才实习生 拿到成都企... 今年夏天,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南芳参加成都市2025年海外人才实习生计划后表示:“成都是我职业发展...
北京市教委公示10个中外合作办... 按照《教育部国际司关于开展2025年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现对2025年度参...
想要情绪自由?来看看清华女博士... 作者:杨帆 从独行到同行,真诚是她在清华找到归属感的“必杀技”。她叫戴锦卉,是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协会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