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余温尚未散尽,新学期的序幕正在缓缓拉开。从假期的闲散自在切换到开学后的有序节奏,许多学生心中难免涌起一丝焦虑与抗拒。如何帮助他们实现“软着陆”,从容跨越“开学综合征”这道隐形的坎?我认为,阅读正是那座最温柔、最有力的桥梁。新学期,教师可以用心搭建一条以书为阶的缓坡,让孩子在愉悦与期待中自然回归学习状态。
以书香为引,布置欢迎回家的“阅读磁场”。英国作家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强调:“精心陈列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讯息……它们无声地宣告:‘这些书值得注意,值得花时间阅读。’”开学之初,我们可以用书籍的温度代替严苛的纪律,用一场书香盛宴迎接学生归来。
我们可以着手打造一个“无边界阅读场”。低年级教室的一角变身为全新的“绘本栖息地”,铺上柔软的星空地毯和懒人沙发;在中年级走廊转角处,我们设立“奇幻转角书柜”,陈列《西游记》《哈利·波特》等系列丛书,邀请孩子随时踏入奇幻世界;甚至在校车座位后、楼梯休息平台,也都设置“早安诗袋”和“口袋书漂流站”。这些精心设计的“阅读触点”,旨在无声地呼唤孩子:随手翻开一页,便是心安之处。
一名刚返校的学生说:“第一天回校有点闷,但在图书角翻到那本《西游记》,一下就笑了出来,好像孙悟空在跟我说‘欢迎回来’。”正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当书籍像老朋友一样等候在每一个熟悉的角落,开学便不再是离别的惆怅,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重逢。
暑期阅读分享,构建“收心节奏”。悠长假期并非阅读的“真空期”,恰恰相反,它是孩子沉浸式阅读、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的黄金窗口。我们坚信,充分利用假期阅读的宝贵积累,通过富有仪式感的分享与展示,能够帮助孩子在交流与成就感中自然“收心”,实现从家庭松弛状态到校园学习节奏的完美过渡。例如,阳光班的《成语故事》小分队一队开学时跟大家分享了暑期的阅读收获。他们表示,小分队不仅定期在线交流,还将共读场景延伸至真实的生活空间。他们曾相约来到队员林洛希家中,围坐在客厅轮流讲述自己最喜爱的成语故事。更让人惊喜的是,林洛希的爸爸也热情参与其中,他拿出自制的成语故事卡片,与孩子玩起了“你画我猜”“故事接龙”的游戏。在欢声笑语中,“胸有成竹”“愚公移山”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词语,更成为联结亲子、同伴情感的生动载体,阅读自然而然融入了生活。
《成语故事》小分队二队用一场别开生面的“成语嘉年华”分享成果。有的队员负责绘制精巧的漫画,请全班同学猜图片所代表的成语;有的队员则与小组成员合作,将“刻舟求剑”等故事改编成迷你情景剧进行表演。在互动与展示中,孩子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者,更是传播者和创造者,这份自豪感极大冲淡了开学的紧张与陌生感。
这样的深度阅读体验,为开学初的“收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动力。新学期伊始,我们并不急于讲授新课,而是精心搭建平台,让假期的阅读成果成为最好的“开学第一课”。这是一个充满认可与趣味的缓冲带,让孩子被看见、被鼓励,从而带着满满的信心与期待主动融入新学期的成长节律。
以成长为题,绘制贯穿学期的“阅读地图”。阅读缓坡的尽头,是通往广阔世界的入口,是自驱力的蓬勃生长。这一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张清晰的导航图。比如,一开学,学生就会收到全新的《小脚丫·大阅读》成长手册,这是一张属于他们自己的阅读地图。低段学生将在“古诗文打卡墙”贴上新学期的第一枚自制贴纸;中段学生将在“跳蚤书市”活动中进行好书互换,开启特殊的共读之旅;高段学生则收到“经典课本剧”的邀请函,他们将在学期中追问“如果孙悟空没有紧箍咒会怎样”并最终创作出自己的故事。二至六年级学生还将在“学长带我读经典”活动中与高年级学长学姐结对,开启首次共读之旅。
阅读是持续进行的事,而开学只是这条长河中的一小段弯道。当我们用书籍搭建坡道,用时间陪伴缓冲,用游戏点燃兴趣,阅读便不再是“开学的手段”,而是教育的目的——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间跨越焦虑,走向从容,在新学期伊始便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24日第10版
作者:包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