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以下是部分内容截图,完整信息请查看 PDF 文件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立足学生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收官节点,以 “夯实基础、提升素养、衔接初中” 为核心,系统涵盖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模块,通过梯度化的内容设计,引导学生深化语言运用能力、增强文学审美素养、培养文化感知力,为初中语文学习筑牢根基。以下是六年级语文上册和下册的主要内容梳理:
六年级上册:聚焦能力进阶,深化文化认知
第一单元:自然之美与情感表达
本单元收录《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花之歌》等课文,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自然景物传递情感 —— 从老舍笔下草原的辽阔壮美,到宗璞对丁香结 “愁与美” 的哲思,再到纪伯伦以花喻人的诗意表达,让学生学习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观察身边自然景物,用细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
第二单元:革命岁月与精神传承
包含《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等文章,聚焦革命历史题材。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梳理课文叙述的历史事件(如长征历程、狼牙山五壮士壮举、开国大典盛况),更注重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感受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与崇高精神;写作上,指导学生学习 “点面结合” 的叙事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品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第三单元:民间故事与文化根脉
以《竹节人》《宇宙的另一边》《故宫博物院》为核心,兼顾写实与想象类文本。《竹节人》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游戏,感受传统玩具中的乐趣与创意;《宇宙的另一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构建奇幻的精神世界;《故宫博物院》则通过非连续性文本(文字介绍、平面图),让学生学习提取关键信息、梳理游览路线,感受故宫的建筑之美与文化底蕴。写作方面,侧重训练学生 “展开丰富想象”,写出富有创意的故事片段。
第四单元:小说品读与人物刻画
收录《桥》《穷人》《在柏林》三篇短篇小说,聚焦 “人物形象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从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老支书的舍己为人、桑娜的善良勤劳);同时体会小说 “以小见大” 的表达效果,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人性光辉与社会思考。写作上,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第五单元:围绕中心写作与思路梳理
以 “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 为专项训练主题,结合《夏天里的成长》《盼》两篇课文展开。《夏天里的成长》围绕 “成长” 这一中心,从动植物、自然现象等多角度展开描写;《盼》则以 “盼” 为线索,串联起 “盼下雨、盼穿新雨衣” 等生活片段。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 “中心意思” 的重要性,学习 “选准材料、理清思路” 的写作技巧,能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方面或用不同事例展开叙述。
第六单元:保护环境与责任担当
包含《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聚焦生态保护与人文情怀。《只有一个地球》通过科学数据与事实,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的紧迫性;《青山不老》讲述老人扎根荒漠、植树造林的故事,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力量;《三黑和土地》则以诗歌形式,表达农民对土地的热爱。本单元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写作上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份关于环境保护的倡议书或调查报告。
第七单元:艺术之美与审美体验
收录《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月光曲》《京剧趣谈》,涵盖音乐、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学生通过学习,感受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如伯牙与子期的知音之情、贝多芬《月光曲》中的悲悯之心),了解京剧的 “唱念做打” 等特色;同时学习 “通过具体事例展现艺术魅力” 的表达方法,提升文学审美与艺术感知能力。
第八单元:鲁迅作品初识与精神引领
以《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 —— 纪念鲁迅有感》为核心,引导学生初步接触鲁迅作品。通过《少年闰土》感受童年友谊的纯真,通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了解鲁迅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的品格,通过诗歌《有的人》体会鲁迅的精神影响。本单元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大师的敬畏之心,写作上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与课外资料,写一段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
六年级下册:立足收官总结,衔接初中学习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与文化传承
包含《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戏》,聚焦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腊八粥的香甜寓意、藏戏的起源与特色,感受不同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写作上,指导学生 “介绍一种传统习俗”,做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晰,融入自己的感受。
第二单元:外国文学与人性思考
收录《鲁滨逊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均为经典外国文学作品片段。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如鲁滨逊荒岛求生、尼尔斯骑鹅旅行),分析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智慧;同时学习 “梗概 + 节选” 的文本呈现方式,掌握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对外国文学的阅读兴趣。
第三单元:难忘回忆与成长感悟
以《匆匆》《那个星期天》《别了,语文课》为核心,聚焦 “时光与成长” 主题。朱自清的《匆匆》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学会珍惜时光;《那个星期天》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童年等待中的期待与失落;《别了,语文课》则表达对母语的热爱与不舍。写作上,鼓励学生回忆自己成长中的难忘瞬间,写出真实的情感与思考。
第四单元:革命精神与信仰力量
包含《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深化革命传统教育。从李贺 “何当金络脑” 的壮志,到于谦 “要留清白在人间” 的气节;从李大钊的坚贞不屈,到张思德 “为人民服务” 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辈的信仰与情怀。写作上,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与课外资料,写一篇缅怀革命先烈的短文。
第五单元:科学探索与思维提升
以《两小儿辩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为载体,融合文言文、议论文、记叙文与科幻小说。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古人的思辨精神(两小儿辩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真理诞生于疑问),同时激发对科学的好奇与想象;写作上,指导学生 “围绕一个科学话题” 展开论述,做到有理有据。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作为小学阶段的收官综合性学习,本单元分为 “回忆往事”“依依惜别” 两大板块。学生通过制作 “成长纪念册”、撰写 “毕业赠言”、策划 “毕业联欢会” 等活动,梳理六年小学生活的点滴,表达对老师、同学、母校的不舍与感恩;同时锻炼口语交际与组织协调能力,为小学生活画上圆满句号。
上一篇: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