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3283:清华追踪42万学生后发出警告:空心病,正在毁掉孩子
早有蜻蜓立上头
聪子读书 2025年09月24日 18:31 浙江
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制造机械,而是在造成人。
“我好像什么都拥有,又好像什么都没有”
这是一位“别人眼中的孩子”,高考成绩优异,在国内顶尖名校就读的学生发出的感慨。
也许在家长眼里,他是教育成功的典范,但在他的内心,却感觉自己长期被一种巨大的虚无感所掩埋。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及其团队追踪了中国42万中小学生,发现我们的孩子出现一种令人揪心的现象,叫“四无”:
即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能力缺乏,生命无价值感。
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空心病”,正悄然蔓延,影响着我们孩子的精神世界。
“空心病”,与心理学上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有所不同。
患者可能表面上功能正常,甚至表现优异,但内心却感到极度空虚。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空心”症状与学业成绩呈微弱正相关。
也就意味着学习成绩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陷入这种状态。
我们的孩子为何会成“空心人”?
概括一下“空心病“的几个核心的表现,让大家能更深入了解:
孩子在生活中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空虚感,经常思考生命的意义却找不到答案,不确定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生活没有了热情和兴趣。
自己这么精心培养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空心人”了呢?特别是家长朋友特别不愿相信。
抱着这个疑问,我去网上搜索了很多的资料,发现这种“空心病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导致的。
有研究表明,“空心病”这种症状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跟人工智能普及,孩子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有关。
数字时代,年轻人日均屏幕时间超过8小时,但虚拟连接的增加反而带来了更深层次的孤独。
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进一步限制了人们对多元生活方式的认知。
越来越多人工智能产品上线,孩子尝过人工智能的甜头之后,宁愿把AI视为倾诉对象,都不愿跟身边的人交流了。
此外,家长教育方式的滞后也是很重要原因。
父母和教育者往往过于关注孩子的外在行为而忽视了内心世界的发展。
从幼儿园到高中,太过功利的教育,生活被分数、排名和升学率占领,不断挤压着孩子的灵魂。
许多家庭将“考上好大学”作为终极目标,孩子一旦实现这个目标,便陷入方向迷失。
“你考好我才爱你”,这种成就导向的教养方式,把爱当成是孩子的奖励机制。
久而久之,孩子开始用成就来定义自我价值,这种依赖外在评价,让他们成年后很难建立稳固的自我认同。
“空心病”不仅会导致孩子心理痛苦,也很可能让孩子做出一些危险行为。
他们会更容易沉迷网络游戏、甚至会有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状态不会随年龄增长自动消失,反而可能演变为长期的心理问题。
当我们惊讶于那些“完美孩子”突然间的崩溃或放弃时,也许就应该意识到:
那不是脆弱,而是长期灵魂饥饿后的必然反应。
如何填补孩子内心的空洞?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初心都是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一个好的未来,可怎么就走向教育的反面了呢?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集体反思:
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
是外表光鲜内心空洞的“优等生”,还是即使平凡却内心充实的真正的人?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空心病”现象的出现,就像是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要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点亮心灵。
想要填补孩子内心的空洞,需要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几方面协同努力。
从家长角度,需要从“成绩排名”的执念中解脱出来。
建立深度关系,增加面对面的深入交流,看见孩子作为完整的人的存在。
让家庭成为孩子情感支持的港湾,而非第二课堂。
从学校角度,可以相应增加哲学、艺术和心理学课程,帮助学生探索自我和生命意义。
教授心理技能,将情绪管理、自我认知、韧性培养纳入正式教育体系,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
面对孩子的“四无”,彭凯平教授也曾鼓励孩子要做到“四个连接”:
第一个,要与大自然连接。
让大自然成为我们的充电宝,成为智慧的源泉。
第二个,要和他人连接。
几千万年的进化历史告诉我们,人类进化的秘密就是和别人合作交流。
第三个,要和自己的内心连接。
真正的成长是自己内心的成长,真正的智慧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和感受。
青少年时期本就是认同形成的关键阶段,需要试错和探索的自由。
允许孩子有迷茫和探索的空间,从社会角度来说,应该提供更多元的人生路径样板,打破“线性成功”的神话。
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生产整齐划一的“优秀产品”,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有灵魂、有方向、内心丰盈的人。
这需要我们从教育理念到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和转变。
人工智能固然很强大,能捕捉人类各种复杂的表情和语调,给我们满满的情绪价值,但它始终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陪伴和理解。
只有自然的滋养,内心的成长,家人朋友的支持,才能真正给我们力量。
我们在善用科技的同时,更要珍惜真心。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建立起深刻的连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勇气。
孩子成长阶段遇到的所有成长课题,都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面对。
既需要孩子去自我成长,也需要家长正确、适当地引导。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走得更远更顺,孩子与家长的心才会越走越近。
@@@###同类文章推荐阅读: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1689:“空心病”正在好学生中蔓延,根源往往出自父母
推荐家长与师生阅读2510: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永远学不会努力
上一篇:案例:安徽一男生高考530分,回家听到父亲一句话,含恨从27楼跳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