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我们整理了2025新西南大学版六年数学(上册)一电子课本,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
以下是部分内容截图,完整信息请查看 PDF 文件















六年级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 “收官阶段”,既要整合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逻辑,又要攻克立体几何(圆柱与圆锥)、比与比例等抽象内容,同时需培养 “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的能力,为初中数学衔接奠定基础。以下从基础巩固、思维进阶、习惯养成三大维度,提供针对性学习方法:
一、夯实基础:打通 “知识关联”,拒绝 “碎片化记忆”
六年级数学的核心是 “知识串联”,如分数、百分数、比之间的转化,圆柱与圆的公式关联,需做到 “理解逻辑、灵活调用”,而非孤立记忆。
1. 吃透 “知识本质”,用 “关联法” 理解抽象概念
六年级难点(如负数、正比例 / 反比例、立体图形体积)需结合已有知识搭建逻辑链,通过 “生活场景 + 旧知迁移” 突破抽象壁垒:
- 学 “负数” 时:结合 “温度计刻度”(零上 5℃记为 + 5℃,零下 3℃记为 - 3℃)、“电梯楼层”(地面以上 3 层记为 + 3,地下 1 层记为 - 1),理解 “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同时关联 “数轴”(明确 - 2<0<1 的大小关系);
- 学 “圆柱体积” 时:先回顾 “长方体体积 = 底面积 × 高”,再通过 “切割圆柱拼成长方体” 的实验,发现 “圆柱底面积 = 长方体底面积,圆柱高 = 长方体高”,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 V=Sh
- ,并关联 “圆的面积公式”(
- S=πr2
- ),形成 “圆→圆柱→长方体” 的知识链;
- 学 “比与百分数” 时:用 “果汁配比” 实例(1 份果汁配 4 份水,果汁与水的比是 1:4,果汁占总量的 20%),理解 “比、分数、百分数的互通性”(1:4=
- 5
- 1
- =20%),避免概念混淆。
2. 强化 “计算能力”,做到 “精准 + 灵活”
六年级计算涵盖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百分数与小数互化”“比例计算”,需兼顾正确率与方法优化:
- 每日 15 分钟 “分层计算练习”:基础层练 “分数乘除(如
- 4
- 3
- ×9
- 8
- )”“百分数化简(如 60%:
- 5
- 3
- )”;提升层练 “混合运算(如
- 3
- 2
- ×(6
- 5
- −4
- 1
- )÷8
- 7
- )”“解比例(如
- 2.4
- x
- =8
- 5
- )”,针对性突破 “通分失误”“比例内项外项混淆” 等问题;
- 建立 “计算错题档案”:按 “错误类型” 分类记录(如 “分数除法忘乘倒数”“π 取值错误导致圆面积算错”“解比例时漏写单位”),每周用 “错题重做 + 同类题拓展” 巩固,避免重复出错;
- 善用 “简便算法” 提效:熟记运算律(如乘法分配律在分数中的应用:
- 7
- 5
- ×4
- 3
- +7
- 5
- ×4
- 1
- =7
- 5
- ×(4
- 3
- +4
- 1
- )
- ),灵活转化形式(如计算 “圆柱侧面积” 时,若已知直径和高,可直接用
- S=πdh
- ,无需先算半径)。
二、培养思维:从 “单一解题” 到 “综合应用”
六年级数学强调 “逻辑推理” 与 “知识整合”,如用比例解行程问题、结合圆柱体积与百分数算实际用量,需建立 “多维度分析问题” 的思维模式。
1. 用 “流程化思维” 解复杂应用题,拒绝 “盲目列式”
六年级应用题(如 “税率利率问题”“立体图形体积实际应用”“比例行程问题”)条件多、关联强,可按 “四步拆解法” 突破:
- 第一步:“梳理条件关系”:用表格或线段图整理信息(如 “本金 10000 元,年利率 2.75%,存 3 年,求利息”,可列出 “本金 = 10000 元,利率 = 2.75%,存期 = 3 年,求利息”);
- 第二步:“确定解题模型”:对应知识点选择公式(如 “利息 = 本金 × 利率 × 存期”“圆锥体积 =
- 3
- 1
- πr2
- h
- ”),明确 “单位是否统一”(如 “圆柱高是 2 分米,半径是 5 厘米,需先统一为厘米或分米”);
- 第三步:“分步列式计算”:按逻辑分步书写(如 “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 2 米,高 1.5 米,每立方米沙重 1.8 吨,求沙堆总重”,先算体积:
- 3
- 1
- ×3.14×22
- ×1.5=6.28
- 立方米,再算总重:
- 6.28×1.8=11.304
- 吨);
- 第四步:“验证结果合理性”:结合生活实际判断(如 “计算商品折扣时,八折后的价格应比原价低”“圆锥体积应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避免明显错误。
2. 用 “跨模块解题” 拓展思维,打破 “知识壁垒”
六年级知识关联性强,同一问题可结合不同模块解法,培养 “综合调用能力”:
- 求 “环形面积”:既可用 “大圆面积 - 小圆面积”(
- πR2
- −πr2
- ),也可结合 “比的知识”(若大圆与小圆半径比是 3:2,面积比是 9:4,用总量差对应份数差计算);
- 解 “行程问题”:如 “甲、乙两车从两地相向而行,速度比是 3:2,相遇时甲走了 180 千米,求两地距离”,既可用 “比例法”(路程比 = 速度比 = 3:2,乙走 120 千米,总距离 300 千米),也可用 “分数法”(甲走全程的
- 5
- 3
- ,全程 = 180÷
- 5
- 3
- =300 千米),还可设未知数用 “方程法” 求解;
- 分析 “扇形统计图”:如 “某班扇形图中,喜欢足球的占 25%,喜欢篮球的占 30%,喜欢足球的比篮球少 5 人”,既可用 “百分数差求总量”(5÷(30%-25%)=100 人),也可通过 “比的关系”(足球:篮球 = 5:6,份数差 1 对应 5 人,总人数 11×5=55?不,此处需纠正,应先算总量:5÷5%=100,再按比例分配),对比不同方法的适用场景,提升思维灵活性。
三、习惯养成:从 “被动学习” 到 “主动规划”
六年级需培养 “自主梳理知识”“规范解题”“考前复习” 的习惯,为初中自主学习打基础。
1. 建立 “知识思维导图”,定期梳理体系
每学完一个单元(如 “圆柱与圆锥”“比例”),用思维导图整理 “核心知识点 + 公式 + 易错点”:
- 以 “圆柱与圆锥” 为例:中心主题下分 “特征”“表面积”“体积”“应用” 分支,“表面积” 下再分 “侧面积公式(
- S=Ch
- )”“完整表面积(
- 2πrh+2πr2
- )”“无盖 / 无底情况(如水桶表面积 = 侧面积 + 1 个底面积)”,标注易错点 “单位统一”“π 的取值(题目未说明时取 3.14)”;
- 期末前整合 “全册知识网”:将 “数与代数”(分数、百分数、比、比例)、“图形与几何”(圆、圆柱、圆锥)、“统计与概率”(扇形统计图)串联,明确 “分数除法→比→比例”“圆的面积→圆柱底面积→圆柱体积” 的推导关系,避免知识碎片化。
2. 规范 “解题格式”,养成严谨习惯
六年级解题需注重 “步骤完整、书写清晰”,尤其是几何题和应用题:
- 几何题:如 “求圆锥体积”,需先写 “已知条件”(底面半径 r=3cm,高 h=5cm),再写 “公式”(
- V=3
- 1
- πr2
- h
- ),代入数值时带单位(
- V=3
- 1
- ×3.14×32
- ×5
- ),计算过程分步写(
- =3
- 1
- ×3.14×9×5=47.1
- cm³),最后写 “答句”;
- 应用题:避免 “跳步”,如 “某商品原价 200 元,先涨价 10%,再降价 10%,求现价”,需分步算 “涨价后价格:200×(1+10%)=220 元”“降价后价格:220×(1-10%)=198 元”,明确每一步的逻辑,便于检查纠错。
3. 考前 “针对性复习”,高效查漏补缺
期末复习时,按 “三步法” 提升效率:
- 第一步:“错题重做”:重点复习 “错题档案” 和 “作业错题”,尤其是 “反复出错的类型”(如 “正比例反比例判断错误”“圆锥体积忘乘
- 3
- 1
- ”);
- 第二步:“专项突破”:针对薄弱模块(如 “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比例应用题”),集中做 10-15 道同类题,总结解题规律;
- 第三步:“模拟演练”:用期末真题模拟考试,计时完成,训练 “时间分配能力”(如 “计算类题控制在 20 分钟内,应用题每道题不超过 5 分钟”),同时检查 “单位是否遗漏”“答句是否完整” 等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