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多地中小学推行的秋假,成了孩子们期待的 “小惊喜”—— 浙江全省已实现春秋假全覆盖,广东佛山等城市也同步试点,3 天假期衔接周末形成 5 天连休,足够让孩子走出课堂,在旅行或研学中践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成长理念。可这份政策善意,却卡在 “落地难” 的现实里:学校不敢组织集体活动,家长没时间陪伴,本该充实的秋假,反倒可能变成孩子的 “宅家空窗期”。
学校的 “不敢为”,根源在于对安全责任的过度焦虑。如今不少学校连常规的春游、运动会都慎之又慎,更别提秋假期间的外出活动 —— 此前有学校因课余播放影片致孩子受惊被追责索赔的案例,让校方陷入 “多做多错” 的困境。但这并非无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出台的《青少年研学游风险管理》(ISO 31031)早已给出答案:通过建立明确的责任分工、配置专业救援资源、制定动态风险预案,就能实现安全与体验的平衡。比如户外研学可配备急救人员与装备,室内活动则侧重内容审核,用系统化管理替代 “一刀切” 的回避。
家长的 “陪不了”,则戳中了职工假期与学生假期错位的痛点。成年人带薪年假制度虽已确立,但多数企业缺乏弹性休假机制,秋假与工作日的重叠,让家长陷入 “陪孩子就误工作” 的两难。这需要企业与社会形成合力:一方面企业可推行 “亲子弹性假”,允许员工在秋假期间优先使用年假,通过错峰办公保障工作进度;另一方面社区与文旅部门可补位,联合推出 “托管式研学”,由专业机构带领孩子探访本地博物馆、科技馆,既解决家长的看护难题,也让研学落地生根。
秋假的价值,从来不是简单的 “放假休息”,而是给孩子提供课堂外的成长场景。要让这份价值落地,既需要学校借助专业标准破解 “安全焦虑”,主动设计合规的研学活动;也需要企业与社会打通 “时间壁垒”,让家长有机会参与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家长转变 “出事就追责” 的心态,与学校、机构共同承担教育过程中的合理风险。唯有多方协同,才能让秋假真正成为孩子的 “成长假”,而非政策纸面的 “福利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