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作文听老梁,高考一定强!
【写作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走得远了,你才能找到真实的自己;但很多人走远了,却忘了当初的那个自己。你觉得人生的旅途中那个最真实的自己是在起点,还是应该在终点呢?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个题目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路上最深的困惑:我们跋山涉水追逐远方,但为什么有人越走越清醒,有人却越走越迷茫?材料里那句“走得远了,你才能找到真实的自己”,像是给青春插上一双翅膀,告诉你世界那么大,不闯荡怎么知道自己是谁;可后半句“但很多人走远了,却忘了当初的那个自己”,又像一声叹息,戳破了多少人在霓虹灯下弄丢初心的现实。说到底,命题人抛给我们的是一道关于“自我”的哲学题——那个真实的你,究竟是藏在出发时的行囊里,还是埋在未来某个未知的终点站?
首先看透题眼里的两重张力。第一层是“远行”和“迷失”的矛盾:远行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但走得太急太功利,反而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第二层是“起点”和“终点”的辩证:有人觉得初心是灯塔,走得再远也要回头校准方向;也有人相信自我像河流,总要在碰撞中重塑形状。命题人真正想考查的,不是非此即彼的站队,而是我们能否在“起点终点”间、“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
更深 意图藏在“立德树人”四个字里。这个时代不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的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清醒者。题目其实在问:当人们在职场厮杀、在名利场浮沉时,怎么才能既不被现实压弯脊梁,又不活成孤芳白赏的局外人?所以写作时让文字有温度,有血肉,不仅点明起点的初心,也懂得在每个“终点”时的清醒与坚守,从而走出第三条路——不执着于起点或终点去定义真实的自己,而应在不断的探索和成长中,不忘最初的热爱与梦想,也不被终点的诱惑蒙蔽双眼。
写作时,可以先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生旅途中最真实的自己,既不在起点,也不在终点,而是在持续探索与蜕变的过程之中。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初心是生命起点处最纯粹的渴望,是我们踏上旅途的原始动力;但人生这场探索之旅的出发点,却并非真实自我的全貌。二、终点会在人生道路上积累无数的经验与感悟,会有很多收获;但在追求的过程中不迷失,真实的自我不被简单定格于此。三、人生的远行,是一场不断追寻与回归的旅程,真正真实的自己,存在于人生旅途的每一步成长与蜕变之中。
【范文分享】
在起点与终点之间寻找真实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途,我们都在寻找那个真实的自己。有人坚信走得远了才能找到真实的自己,也有人担忧走远后会迷失初心。但其实,人生旅途中最真实的自己,既不在起点,也不在终点,而是在持续探索与蜕变的过程之中。
起点的我们,是未经雕琢的璞玉,带着与生俱来的天性与初始的认知。那时的我们,或许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满好奇,怀揣着最纯粹的梦想。然而,由于阅历的局限,我们对自我的认知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刻。就像孩童时期,我们可能将一时的兴趣当作毕生的追求,把他人的期待错认为自己的理想。此时的自我,更多是一种朦胧的雏形,是人生这场探索之旅的出发点,却并非真实自我的全貌。
而终点的我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风雨的磨砺,在人生的道路上积累了无数的经验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也遭遇过失败的挫折;经历过顺境的滋养,也品尝过逆境的苦涩。但如果将终点视为真实的自己,便陷入了片面的认知。因为人生的终点或许只是生命的终结,而真实的自我不应被简单定格。况且,若只关注终点,很容易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所谓的“成功”而迷失在外界的标准和欲望之中,背离了内心的本真。
真正真实的自己,存在于人生旅途的每一步成长与蜕变之中。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与不同的人相遇、在不同的环境中体验、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逐渐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比如,一个原本内向羞涩的人,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出了沟通与组织能力,也发现了自己在团队协作中的价值,这个不断突破自我、成长变化的过程,才是对真实自我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每一次对自我的反思、每一次对内心的叩问,都是我们接近真实自我的契机;每一次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困境中坚守本心,都是对真实自我的塑造和升华。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应执着于起点或终点去定义真实的自己,而应珍视每一个当下的经历。既要从起点的纯粹中汲取力量,不忘最初的热爱与梦想;也要在前行的道路上保持清醒,不被终点的诱惑蒙蔽双眼。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生活给予的一切,在不断的探索和成长中,去遇见那个更加完整、更加真实的自己。因为真实的自我,永远在路上,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