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交了最终的申请回执,自己的申请季告一段落。申请这段时间,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也有太多的好运气,特将申请经历总结成文,一来希望能对未来的申请者有帮助,二来通过接力传递帮助的方式,聊表拳拳感激心意。
谋划:走一步,看两步:
第一个小标题,我借用了一位前辈告诫我的话“走一步,看两步”。大意是人生要提早谋划,不但要谋划下一步,还要有下下步,以及长期的规划,这样会掌握更多人生的主动权。申学校与找恋人、找工作等等人生重大事件一样,说到底是一次重大选择。重大选择需要有谋划的意识。
我开始产生“谋划”的意识,思考自己的短期与长期发展是在大一学院的“新生导引”活动中。记得第一次见面,我的导师就让我们写出来自己四年、十年与三十年的规划。虽然,刚入学的我并不清楚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但是从那次活动起,我开始不断思考这个问题,产生了“谋划人生”的意识。
“谋划意识”的第一次落实,是在一次失败的考试后。那是我大一的第一次考试,成绩差到离谱。我心情非常低落,对未来大学四年的生活感到恐惧,也感到迷茫。所谓“知耻后勇”,我努力想改变自己的状态。恰好在一个活动中,我有机会同本专业的一位优秀的学姐交流,我跟她讲述了自己的挫败和迷茫,学姐不但分享给我许多学习的经验,也讲述了她申请国外学校的故事。榜样总有神奇的力量,尤其当这位榜样是一位靓丽的学姐。学姐优秀的背景与经历激励我振作起来。我开始有了申请的大致概念,知道了GPA,科研,实习,GRE,TOFEL,雅思要多管齐下。从那以后,我在有机会跟学长学姐沟通时,就会请教一些申请与保研的问题。渐渐地,我开始对每一种选择的“利弊”和“规定动作”有所了解。
机缘巧合,我本科项目的课程设置以及各种交流机会让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气候变化这个问题,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也越来越明白这项工作的意义;同时,一些实习和讲座经历也让我对前往国际组织工作心生向往。我填充上了大一入学时“新生导引”课上那个问题中的两个空白:三十年后,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国际组织工作推动低碳项目。照此推断,在国际组织工作需要了解多元文化,既然本科的四年在中国读书,那就借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锻炼英语语言能力,让自己熟悉西方文化。大概在大二时,我确定了自己要申请国外的研究生,方向是气候政策。
不过是读硕、读博,是职业型还是研究型的硕士,我一直到申请甚至选校期间也没有定论。我在申请的准备期时也比较没有针对性,实习与科研都有涉及。我当时的想法是,人生不要过早给自己太多的设定,要勇于尝试不同的可能。我希望自己利用实习与科研的机会,去体会自己是对前端和落地的事情更感兴趣,还是对学术更有热情。只可惜,我尝试的结果告诉我,实习与短期的科研不足以让我判断自己对哪个方向更有兴趣。
最终我收到的录取也是硕士、博士,职业导向型硕士与研究导向硕士皆有。我的选校时也在一个职业型的硕士、科研型的硕士和博士项目之中纠结。当我再反思这段经历时,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希望大家也能有多尝试的心态,不要过早地将自己的人生局限住。而且在尝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更专注,更用心,多与前辈交流,来判断自己是否对这一个方向感兴趣。希望你们能比我更早地得到一个清晰的答案,来更好地集中精力去准备,得到更满意的申请结果。
关于“谋划意识”的体会暂且谈到这里。最后再补充两点,第一点,希望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能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真思考关于兴趣、意义、物质条件等多方面的利弊;而不是随大流,不是简单走学长学姐走过的路。第二点,提前谋划并不等于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我们虽然应该有提早谋划的意识,但是也要有勇于尝试的心态。比如:我通过跟博士学长学姐沟通、参与科研,已经最大程度判断我热爱学术了;但是,当我读到博士二年级的时候,发现自己对另一个领域更感兴趣。这时,我会说恭喜,恭喜你终于找到兴趣所在。人生很长,认真了就好,不必纠结于一城一池的得失,没有哪一段认真过的人生经历会是浪费掉的;不是比别人晚了一步就会满盘皆输,找到自己真正的热爱所在,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自己而言,我最终选择先工作一年,再去继续读书,也是希望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希望自己在现实世界中先找出问题在哪里,再回到学校有针对性地用理论解决问题。
行动:行动力=不拖延
之前“道”的层面讲了很多,在回归“术”的层面。申请的套路很简单,因为我三种类型的项目都申请,因此GPA,科研,实习,GRE,TOFEL,雅思以及一些课外活动的都是必选项。在去完成好每一个小任务的时候,也需要先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如何准备。再自己通过实干的努力,按照这些方法去完成。具体的“术”上的策略,许多经验贴以及世毕盟的导师都会给予具体的讲解。在此,我不重复过多的细节,只将自己对每一项最核心特点的理解列举如下。GPA要靠玩命学,科研要高强度连续做,实习要提早找,GRE要背单词加刷题,TOFEL要刷题,雅思要刷题。
分享个人的经历,我天资有限,GPA靠运气加每天朝六晚十二最终到前5%。科研有在学校与哈佛的两段经历。实习有政府、智库、联合国、NGO四段。我个人英语基础比较好,GRE与 TOFEL前期用单词软件在零碎时间背单词,后各突击一周330+与115+。
这里想分享的第一点是以考促学,希望用“应试”的方法,去督促自己提升真本事。GPA、GRE与TOFEL固然有应试的技巧在,但本质上更需要专业水平与英语水平。希望大家在刷GPA与G、T的时候,把申请当成一个借口和动力,督促自己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与英语水平。
第二点是真心大于套路。我记得电影间谍同盟(Allied)中女主说过一句话,”I keep the emotions real.That’s why it works.” 背景是男主在问女主,德国大使馆的人是否信任她时,女主回答:“他们喜欢我,我也喜欢他们。我一向付出真心,所以我的任务都会成功。”我们在申请过程也常常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套路(比如怎么套磁教授、怎么要推荐信等等),但是套路只是一种方法,在做事的时候,我们要保证自己是百分百真正投入的。这里分享自己的两个小故事。
小故事一,“真心在,套路很苍白”。因为知道自己基础有限,我在暑研的时候每天早八点开始工作到晚十一点大楼关门,每个月还会有几次熬夜到凌晨。在暑研结束时,我手握世毕盟传授的n种要推荐信方法。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根本没有用上。我离开前,教授主动提出希望帮我写推荐信。这当然是我的运气好,遇到了一位很友善的教授,同时,这也告诉我,当对一件事的“努力”和“真心”足够时,套路可有可无。
小故事二,“套路只是我表达真心的一种方式”。我申请到的那个职业导向的硕士项目是我的梦校。为了申请到这个学校,我前往这里交换,跟这里的学生一起上课,跟招生官、教授、学生聊天,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项目,以及他们需要怎样的学生。最终,我的梦想实现了。我对这个项目的“套路”和“有意接近”,是因为我感性上的强烈的向往与理性上知道它会对我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帮助。套路,是表达真心的一种方式。
最后一点是,千万不要拖延,要对自己狠一点。我自己大四上学期的安排非常不合理,GRE、实习、n门主课、外出开会、学校活动等都挤在这学期,再加上申请。我的后果就是熟知美西、美东与中国时差,在12月1日、12月3日、12月15日前,分别突破自己不睡觉历史记录。前面几个学校的文书也没有时间充分修改润色。这对身体和申请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希望之后的申请者切忌赶DDL。
感谢各位前辈老师、学长学姐、父母以及帮我带饭回宿舍的室友,感谢世毕盟在“道”与“术”上都对我有巨大帮助的培训师姐姐和mentor(耶鲁大学PhD)。祝大家申请顺利!
一个小的请求:如果你觉得这篇申请帖对你的申请有帮助,也希望你可以在录取书满载而归时,写一点东西或者多做一些分享,给你未来要申请的学弟学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