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亲情的眷恋、对生活的记忆,永远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话题。
“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近日,湖南娄底初三学生龙睿熙的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让无数人泪目。
作文《藏在罐子里的爱》
秋夜寒凉,月光朗照,夜空中倔强地闪着几点星光。我抬起头凝视着天上闪亮的星,想起我妈曾经在星空下和我说过:每个勤劳善良的人在死后都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守护着地上的人。幼小的我便在想:哪一颗会是奶奶呢?
星辰点点,月光流转,跨过了时间,照在了橱柜的罐子上。
那时的我还只有几岁大,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乡下。当时的我话都说不太利索,天天只知道往外跑,对外界的一切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总是喜欢跟着大声嘎嘎的肥鸭绕着院子转。屋里的各种小东西都喜欢看一看,摸一摸,有时甚至还会用嘴尝一尝。
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刺眼的阳光令人望而生畏。我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院子里乱窜,一转头,又跑进了厨房,看到了正在忙活着的奶奶。极度无聊的我看见旁边的橱柜上有一个罐子,我努力踮起脚,伸手想去拿,可不管怎么努力就是差那么一点。
奶奶好似背后也长了一双眼睛,看到了我头顶的罐子,也看到了我嘴角的口水。她水龙头都没关,扔下手上的东西就走了过来,在围裙上小心翼翼地擦干双手就把我抱到了旁边。这才转过身去拿罐子,拿着小勺子轻轻舀了一勺放到了我的嘴里,入口时这种甜蜜的味道不断地冲击着我的大脑,于是我记住了这种白色小颗粒带来的快乐。
后来奶奶每天都会给我吃一点,每次我都笑得非常开心,奶奶明明没有吃,却也和我一样开心。幸福从罐子里跑了出来,弥漫了整个屋子。
后来,我离开了老家,来到城里读书。也是在厨房里,我看见了一个差不多的罐子,里面也装满了白色的小颗粒。我欣喜地拿了一点尝了尝,好像尝到一样的甜就能回到和奶奶在一起的好时光。可是传到嘴里的却是一股苦味,这时我才明白什么是糖,什么又是盐。可是这时我已经无法向她撒娇要糖吃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今天乡下的月很圆,后山的土地和院子里的人沐浴着同样的月光。只是一层薄薄的土,人与人就再难相见了。
来自语文老师布置的半命题作文
这篇作文,来自湖南娄底市第一中学附属星星中学的初三语文老师童丽芳布置的半命题作文“藏在___的爱”。童丽芳在批改作文时,被14岁学生龙睿熙回忆已离世十年奶奶的句子打动。在征得同意后,她将这篇作文分享到了网络平台。

《藏在罐子里的爱》最初版本文字

龙睿熙回应作文走红
作文的走红,完全出乎龙睿熙的意料。他说,写作的时候只是想把自己有感触的经历记录下来。他猜想,正是这份人类共通的亲情与爱,得以打动更多网友。
在龙睿熙的笔尖,“擦干双手才抱我”的动作,藏着真实又细微的关怀;“糖”与“盐”的误会,道出“甜”的本质是奶奶的爱;“一层薄薄的土”隔开的,是没有尽头的思念……当善于感受的心遇到真诚表达的笔,便能产生直抵人心的力量。

△龙睿熙
作文背后:奶奶去世时他才4岁
在谈到文章创作灵感时,龙睿熙在回忆奶奶时红了眼眶。“我和爸妈弟弟交流很多,他们的爱不算藏起来的。所以想到了奶奶。”
许多人被文章打动,以为龙睿熙与奶奶有漫长深厚的相处时光,但他坦言,虽然奶奶从小陪伴着自己长大,但在十年前去世,那时他只有4岁,记忆也在此停止。

龙睿熙家庭合照,图源/当事人家属
龙睿熙不会说娄底话,奶奶只会说方言,交流几乎无法进行。
“我们几乎没话说。”但这份沉默的爱被岁月风干成甜,在记忆里反而愈发清晰的是奶奶的背影。可有些东西留下了——那糖罐子下藏着的那点甜。
由于父亲不愿多提逝去的母亲,奶奶的形象更多是经由妈妈的日常讲述而留存下来。妈妈总会念叨“奶奶是一个很好的人”,这些点滴的家庭记忆,让奶奶的形象在龙睿熙心中不断被重温,最终被他用文字“留住”了。
“真情实感胜过任何华丽的语言”
这篇作文很快引发了网友们的集体共鸣,无数人在评论区倾诉着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我想我奶奶了”。

最动人的文字,源于真实的生活和心底的真诚。少年龙睿熙笔下“装着白砂糖的罐子”,以及他描述的“奶奶明明没吃却和我一样开心”的模样,是很多被亲情滋养过的人共有的记忆。这些细节和文字,让无数人想起自己被祖辈疼爱的点滴故事。
文字的生命力,在于它承载的真情实感。我们为文章表达的亲情与思念动容,也为青少年文学中这种真情讲述而感动。这份细腻与真诚,让我们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亲情的眷恋、对生活的记忆,永远是人类共通的情感话题。生活中最珍贵的感动,往往藏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藏在未曾言说的牵挂中,藏在悲欢离合的故事里。爱与被爱,铭记与被铭记,是链接亲情的永恒纽带。而记录真实、守护真心、表达真情,便是好文章最动人的意义。思念在,爱便一直在。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央广网综合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网友评论等
本期编辑:毛嘉淇 文峰
下一篇:美媒承认:乌重镇即将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