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喽,大家好,老庐今天想跟大伙聊聊2025年秋招这桩新鲜事。
刚入八月,不少大三、研二的学生就已经收到了企业的提前批面试邀请,比往年整整早了一个月。

曾经的“金九银十”成了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AI面试官的机械提问、250道题的性格测试“闯关”,还有“提前实习”的隐形套路。
这场本该比拼能力的求职战,如今满是“伪装”与“算计”的味道。
当应届生学着伪装成“理想人格”,企业把招聘变成“筛人游戏”,到底是谁在推动这场变味的竞争?


考核变“筛谜”:性格测试与AI面试的双重迷雾
秋招的第一道坎,早就已经不是专业能力了,而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玄学考核”。
性格测试成了企业的标配,30分钟内完成250道题是常态,题目更是五花八门。
“我能感觉到不可见的东西在周围”,“有神秘人通过电子设备给我发信号”,这类看似测精神状态的题目屡见不鲜,甚至还有“喜欢听性内容笑话”和“被侮辱就报复”的尴尬二选一。

更荒诞的是没人知道“标准答案”。
社交平台上,“MBTI避坑指南”被疯狂转发,有人说INFP是“必刷类型”,因为“内向+无规划”被贴上“懒惰”标签。
有人建议应聘营销岗要选“符合”,美其名曰“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

应届生们被迫对着攻略“伪装性格”,却不知这种测试连专家都质疑:有法学研究者指出,若企业因性格测试结果拒录,可能涉嫌就业歧视。
AI面试的普及更是让这场伪装游戏雪上加霜。
目前AI视频面试的应用场景占比已达31.8%,超过一半的学生收到过此类邀请。

面试官可能是虚拟真人、卡通形象,甚至只是一颗蓝色小球。
应届生们穿戴整齐、精心化妆,对着屏幕滔滔不绝讲五分钟,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句“未检测到有效回答”。

老庐觉得,最魔幻的莫过于“以AI反制AI”:有学生在摄像头外架起另一台设备,用专门的AI工具实时生成答案,上演“AI斗AI”的戏码。
可HR们也坦言,他们根本不全信AI的判断,只是把它当作低成本筛人工具,这道看似公平的关卡,实则成了双方都在应付的形式主义。

简历与人设:被“垂直化”绑架的求职路径
如果说考核是“演技考验”,那简历和人设就是“生存必修课”。
现在的校招,“垂直简历”成了硬通货,跨岗求职难如登天:“运营”和“策划”是两条赛道,武侠游戏和西幻游戏的运营经验互不通用,有人调侃“在肯德基炸薯条,都没法去麦当劳做炸鸡”。
想打造合格的垂直简历,得像“合成大西瓜”一样层层递进:进大厂要先去中厂,进中厂得先去小厂,本科应届生大二就得开始实习,否则大三寒假简历上凑不齐两段强相关经历。

有拿到5个offer的学生透露,自己本科4段实习、硕士3段实习,一年到头在各地奔波,校园生活“基本为零”,宿舍成了临时旅馆,舍友因规划不同互不交流。
为了加分,应届生还得精心打造“求职人设”,“天选牛马人”ISTJ成了热门模板,话术都是现成的:“我喜欢做日程表”“更在意事实而非抽象概念”。

可人设总有“翻车”风险:装“乐观社交”会被说“缺乏团队精神”,扮“踏实肯干”可能被派去艰苦岗位。
更讽刺的是HR们心里门儿清:有资深HR坦言,他们根本不信简历上的实习水分,面试时看的只是“态度”,因为“专业能力肯定强不到哪去”。


双向博弈:企业与学生的信任困局
当伪装成了常态,算计就成了秋招的潜规则,企业的“套路”藏在细节里,“能否提前实习”就是典型陷阱。
有互联网大厂明明招“正职”,面试到最后却递来实习合同,开实习薪资还不保证转正。
更有企业让签了三方的学生提前实习,毕业后再“看表现”决定是否签劳动合同,把应届生当“免费劳动力”。

应届生们也有反击手段:“拖三方”成了公开的秘密。
三方协议本是保障权益的凭证,却被学生视作“卖身契”,因为企业毁约只需赔点钱,自己违约却可能影响求职。
于是80%的学生都在拖延:等学校开放签约、故意延后体检、选最慢的邮寄方式。

有HR无奈吐槽:“招10个人发9个offer,只签4个三方,不是我们想‘泡池子’,是实在没安全感。”
企业的安全感缺失还催生了更极端的做法,受“降本增效”影响,2023年起不少公司缩减校招名额,录用要求越来越严。
有制造厂HR直言,明年要增加笔面试流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沉没成本”,让他们拿到offer后更珍惜。

可这种互相试探的博弈,最终只会两败俱伤:企业招不到真心想来的人,学生耗在无意义的周旋上,就在这场全员伪装的游戏里,总有打破规则的瞬间。
有应届生在终面被问“最近读什么书”,明知该说与岗位相关的专业书籍,却看着屏幕那头疲惫的女面试官:没化妆、扎低马尾,伏案写字时只占镜头三分之一:突然说了真话,提到《那不勒斯四部曲》里女性成长的力量,没想到面试官瞬间恢复神采,冲她笑了。

秋招的“卷”,表面是岗位竞争激烈,本质是企业和学生的双向安全感缺失。
企业怕招到“不稳定”的人,学生怕遇到“画大饼”的公司,于是大家都戴起面具、拿起算盘。

但老庐始终觉得,职场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那些靠伪装换来的offer,终会在实际工作中露馅,那些算计来的“确定性”,也抵不过长期的真诚与能力。
或许正如那位说真话的应届生所悟:比起完美的人设和垂直的简历,敢于展现真实的自己,才是最稀缺的竞争力,毕竟能走得远的,从来不是会演戏的人,而是懂坚持的人。

我在秋招当“伪人” 正面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