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今天咱们来好好聊聊小升初择校那些事儿。最近听到不少关于民办初中和公办初中的传闻,感觉很多家长都被一些表面现象给迷惑了,今天我就把我知道的、听到的、看到的一些情况和大家唠唠嗑,希望能给正在为孩子择校发愁的家长们一些参考。
民办初中:光环背后的真相
之前有家长说民办初中对均衡学霸不友好,这事儿还真有点门道。很多民办学校看似分班公平,其实暗藏玄机。比如,有些学校会把竞赛成绩好的学生优先分到好班,而那些语数外均衡发展的学霸却可能被“晾在一边”。这就好比一场赛跑,竞赛生提前拿到了“入场券”,而均衡学霸却在起跑线上被人为设置了障碍。
还有些家长会疑惑,为啥每年身边还是有不少学霸通过自招进了四校八大?其实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竞赛成绩特别突出,哪怕其他科目一般,也能被自招录取;另一种就是家长背景比较强大,走了一些“盘外招数”。所以,大家看到的学霸自招成功,背后可能并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
公办初中:被低估的实力
再来说说公办初中。最近有传闻说一些公办学校在人户分离截止日期前还在进行选拔考试,这说明什么?一方面可能是之前选拔的生源不够满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外面真正的学霸数量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
有人会说,那像SBL这样的公办学校不是捞不到好生源吗?这话其实有点片面。SBL没有像一哥一姐那样的资本和公关团队,所以看起来好像不那么吃香。但实际上,从这两年SBL自招SZ的人数来看,两校之间已经出现了差距。而且,公办学校不靠摇号,不玩借读那一套,名额分配到区和到校的政策也给孩子们提供了稳定的升学路径。
真学霸数量骤减:双减带来的连锁反应
现在外面感觉学霸满天飞,但实际上真学霸的数量并没有那么多。按照我的观察,一届中语数外均衡的顶级学霸,数量不会超过200个。双减之后,这个数字可能更少。大家可以去学校看看,那些数学、英语、语文都能考满分的孩子,其实寥寥无几。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差呢?一方面是一个学霸可能被多个渠道宣传,另一方面有些家长好面子,把普通孩子吹成了学霸。还有的家长对学霸的定义比较宽泛,觉得能当上大队委员或者某一门学科好就算是学霸了。其实,真正的学霸是那些从小就培养了良好学习习惯,不依赖补课机构的孩子。
小升初择校:普娃的正确打开方式
现在的小升初择校,其实没那么复杂。是学霸的,避开条子;是普娃的,学会避开学霸。公办和民办的教学质量其实差不多了,别再迷信题库那一套。以前民办的题库和现在的中考基本没啥关系,现在一哥一姐的试卷也和之前完全不同了。
对于五年级的家长来说,与其把希望寄托在民办摇号上,不如现在就开始考虑如何在对口学校拿到名额,排进前10%。同时,家长要搞清楚,那些外招班学的竞赛内容和中考高考其实是没关系的。与其让孩子参加那些偷偷摸摸的地下团课,不如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学习习惯上。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