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手、名师等质资性荣誉评选,是业绩考核+试讲答辩,分数权重一般是6:4,也就是此类质资性荣誉评选,平时业绩占大头,教师不仅要讲课好,答辩精彩,还要在一定时期内业绩突出,才可能获此类殊荣。
因此,此类评选从通知、报名、递交材料到试讲答辩有一个过程。
一次名师评选,有个教师,按其条件,名师本已是囊中之物,可是临到试讲答辩时,他却弃权了。
为什么要弃权?他说“职称聘任结果揭晓,我副高通过了,再评名师没用了!”

当下,教师实行的是职称工资,职称越高,岗位工资越多,职称评聘当然就成了老师们的大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教师非圣贤,至少不是人人是圣贤(哈哈),绝大部分都是普通人,都要养家糊口,为追工资求职称,无可非议。
但是,话又返回来说,教师是一个职业,从事这个工作不仅为利,还有着职责和快乐。
从总体方向上来说,教书育人和职称是一致的,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就会出成绩。能力强了,水平高了,业绩突出了,各种证书就会接踵而至,职称也就水到渠成了。
但现实中,有部分教师,功利心过强,被职称障住了眼,把职称作为“毕生”唯一追求,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教研,所有工作都围绕着职称转——只做有证书的事,只干有证书的活,唯“证书是瞻”,一说工作先问发不发证,证书评职称管不管用,证书能值“几分钱”,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一旦评聘上了职称,就船到码头车到站,工作失去了动力,各种活动不再参加了。就像本文开头说的那个教师,聘上了副高职称,便觉得职称到了头,再评上名师也没什么用了,因此,也不再去浪费那个精力了!
一名教师,如果确定干一辈子、不转行了,那这个职业就不再仅仅是谋生手段,还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教师的人生幸福是什么?不单单要有高职称,高工资,更要有积极的进取心态。一个人唯有不断进取着,才会快乐着,否则就会成了秋后的树叶,单等着随风飘落。
作为教师如何进取?那就是让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什么是专业成长?说白了,就是教到老,学到老,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在“成长”中焕发青春,在成长中享受幸福。
反之,如果一名教师把职称作为最高追求,一旦职称“到头”,便会停下“成长”脚步,从此倚老卖老,那就会成了一架陈旧的机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咔嗒咔嗒机械回转,没有了生机,只等退休,当然也就无所谓了幸福!实在是一种悲哀!呜呼!
作为教师,如果不想弃教,打算当一辈子老师,那“职称”就不应是最高目标,唯有潜下身子教书,踏踏实实育人,有梦想,有追求,生命不止,成长不息,才能享受教育的幸福! 这非是唱高调,而是人生幸福当如此!作为教师,职称该追,工资该求,但绝不能让职称、工资成为阻滞你享受教育幸福的绊脚石,挡住追求教育幸福的脚步!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