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初中后,开始有了历史这门课。孩子考试前刷卷子,一张试卷做下来,发现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有十几甚至几十个。
于是她就记录下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尝试学习和背诵它们。再做一张试卷,再重复这样的动作。
但面对一堆零碎的知识点,会感觉非常凌乱,头脑几乎要崩溃了。
后来尝试换了一种方式,发现很高效。
先建立书中的朝代框架,比如七下的第一单元隋唐时期。
重点有: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盛唐时期、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具体到每一个重点里面又有几个小点,比如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有几个大事件,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通科举取事制度、隋朝的灭亡。
后面每一个类里面的人物或事件再归到每一个小类里面。
这种带着结构的信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看着没有那么累了。将上述知识点画成一个结构图,甚至会更加简洁易懂。
最近在看《学习的逻辑》,针对初高中学生,我在陆续分享自己的思考。
本文要讨论的正是“我们的大脑需要结构——一种性价比极高的思维方法。”
01
我自己有这样的感受,阅读一本书时,在连续阅读几百、几千字后,会很容易迷失在细节信息当中,而遗忘了整体框架。
这种遗忘会让你感到困惑:我读的这个是什么?我为什么在读它?
信息越多、越杂乱,我们越需要让自己逻辑清晰、思维有序,这是高效学习的基本法则。
根据大脑的特点,零散无序的知识难吸收、易遗忘,而对它们进行结构化整理则会大幅提高大脑吸收知识的效率。
当我们做好了一个从框架到细节的结构以后,大脑一次性接触的信息量就会降低了。
这是一种从整体到局部、从框架到细节的思维方式。
它要求思考者不先入为主,不会过快地陷入细节,而要经常留意事物的整体框架,在框架的基础上去拓展细节。
上学时老师也经常说:要把一本书读成一页纸,再把一页纸读成一本书。
其实就是现在的结构性思维。关键是抓住核心知识点,从每一层级的关键词逐级解构,直至个人认知所能达到的最小层级,深刻理解记忆后再反向逐级重组,最终全面掌握某一门知识。
02
结构化思维的两个核心要素:分类和层级。
分类的时候有两个原则:
第一,不同的分类之间最好不要有重合。
第二,各个分类加起来最好能够覆盖所有的情况。
简单来说,就是不重不漏。
如果将语文学习分为阅读理解、写作、文言文和议论文,是不可以的,因为写作中包含了议论文写作,阅读理解中也有议论文阅读,违反了不重的原则。
可以分为阅读理解、写作和文言文,然后再把议论文放在阅读理解和写作的下一层级。
在思考、分析问题的时候,一般是先规划高层级的内容,再去规划低层级的内容。
我们常用的思维导图其实就是结构化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
03
这种方式可以用在日常的学习中。
1.学习小四门
相比数学物理,历史、生物、地理、道法这些学科,没有太大深度,但知识点数量多、内容庞杂。
学新的章节时,很多陌生的知识点,会让你感到疑惑和焦虑,跟着那些知识点绕圈圈,最终绕到自己头脑发蒙依然不知道这门课到底在讲什么。
面对众多杂乱的信息,有了结构化思维的帮助,就不会迷失在细节里。
2.记笔记
记笔记时通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老师经常会补充一些东西,比如单词、成语等,大多数人会跟着老师的节奏,在试卷旁或课本边的空白处做记录,然后就不管了。
这些零零散散补充的知识点,会越堆越多,而且显得杂乱无章。
一节课补充的知识点你或许能记下来,但几节课补充的知识点加起来就不一定了。
而几年的补充内容合在一起,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结构化整理,那么必然乱成一团,就像未经清扫的垃圾堆一样。
最后,你根本不知道这一堆东西是什么、有什么用、该怎么用。
进行结构化的整理会更高效。
第一步,先对课本已有知识点进行结构化整理,做出分类和层级。
第二步,观察补充的知识点,思考它属于原有课本基础知识中的哪一类的下级或平级。
第三步,按照其结构化定位,在笔记本的相应位置进行知识补充。
3.错题本
上了初中,错题本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数学,很多同学的做法是有错题就摘抄到错题本上,按照发现错题的顺序。
如果按照结构化的方式去整理,同一章节、同一类型的错题集中在一起,就可以集中解决一类题型。
使用活页本,可以随意移动、补充、去除纸张。
4.解题思路整理
比如平行线拐点有几种模型,猪蹄模型、铅笔模型、大脚模型和骨折模型。
在学习时将其归类整理,做到心里有数,做题时就会从模型中检索。
5.写作文
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先在脑海中建立一个提纲,我要写的这个主题分为几大类?每个大类分为哪几个小类?每个小类又有几个更小的要点?而不是从头开始一个字一个字顺着写。
逻辑清晰、思维有序不是天赋,而是人人可以训练的思维方法。
学习时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方法,会发现逻辑越来越清晰,思维越来越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