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换工作,等于直接得到了一套房子。”张永说这话时,显得十分自豪。
他跳槽到的这所普通高校位于东部沿海的一个三线城市,这里的房价已经超过每平米一万元,即使是稍微偏离市中心的位置,一套140平米的房子总价也接近200万。
这是张永第二次跳槽。七年前,他在中部一个二线省会城市的省属重点大学任教。首次跳槽后,他的职称从讲师升为副教授。
而这一次,尽管依旧在三线城市和学院间转换,但他的职称再次提升,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
在这七年里,张永发表了6篇CSSCI(含扩展版)期刊论文,并完成了3项省部级课题。这些成果虽然在顶尖学府中不算突出,但在一般高校特别是师资紧缺的新建院校中极具竞争力。
由于未能在原单位评上教授,张永是以博士身份被新单位引进的。根据规定,引进的博士年龄需在40岁以下,但由于学校急需人才且他的科研成果显著,作为1979年出生的他得以破格录用。
作为高层次人才,学校投入了超过百万的资金引进他,要求至少服务八年,并设置了中期和期终考核机制。
尽管面临考核压力,但张永对此并不担心。他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科研任务也在可承受范围内。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他成功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收益,获得了近200万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资金。此外,他的妻子也随调至同一所学校任教,家庭收入稳定增长,达到了年入40万。
张永对目前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我不是什么学者,只是一个教书匠,基层教授罢了。”他说,“男人嘛,一生追求的就是家庭、孩子、金钱、住房、汽车,我样样都有了。”
考虑到妻子怀上了二胎,加上自己的年纪,张永决定不再跳槽。“不管怎样,孩子们将来要出国读书,不会影响他们的起点。就这样,在小城好好生活吧。”
一流高校与普通高校的选择?
透过张永的经历,我们也可以思考博士毕业后如何选择工作的问题。在中国的传统体系中,职业路径通常是:讲师→副教授→教授→特聘教授。
然而,随着国内学术水平的提高,顶级学府如北大清华开始效仿美国名校的做法,逐渐采用tenure-track助理教授制度。
这种变化使得一些海归博士在回国初期可能会遇到心理落差,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个人应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适合的选择。